“战胜”“战败”同义辨析

2018-12-02 22:30刘敏
北方文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战败战胜

刘敏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山西大学)和《古代汉语语料库》三个大型语料库的考察,以及人民网、腾讯新闻网、网易新闻网上的相关语料,对“战胜”和“战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从及物性、使动用法和词汇化程度的不平衡现象三个角度对“战胜”和“战败”进行同义辨析。

关键词:战胜;战败;及物性;使动用法;不平衡现象

吕叔湘先生曾在他的文章《说‘胜和‘败》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报道同一则新闻,《光明日报》的标题是“中国女篮大败南朝鲜队”,《北京日报》的标题是“中国女篮大胜南朝鲜队”,两个标题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思。(1)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句子:

(1)黃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

(2)突尼斯队,1978年在阿根廷以3:1战胜墨西哥队成为第一支在世界杯比赛中获胜的非洲球队。

尽管(1)用的“战败”,(2)用的“战胜”,但是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前胜后败”,“胜”和“败”本身是一对反义词,加上“战”以后意思却变得相同。对此特殊语言现象,本文以三大语料库和新闻网站语料为研究基础,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战胜”和“战败”进行同义辨析。

一、及物性

“战胜”和“战败”属于补充式复合动词,一般来说,现代汉语中的补充式复合动词的第一个构词成分是不可能分别与一对互为反义的词组合成词的,比如“降低”中的“降”不能和“高”构成复合词,“缩小”中的“缩”不能和“大”构成复合词。这是因为第一个构词成分,不仅表示一个动作,还表示了这个动作的方向,而对这个动作进行补充说明的第二个构词成分,它所补充说明的效果或结果要同动作的方向一致,否则逻辑上就要产生矛盾。

而“战胜”与“战败”之所以能够并存是因为“战”这个动作或行为的方向和结果可能是两方面的,与“胜”或“败”没有单方面的必然联系。这就构成了就词汇意义上的一对反义词:“战胜”与“战败”。当它们作及物动词带上宾语时,在同一个句子里却不互为反义,反倒能表达一致的意思。

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战胜”共有224条,只有两条用作不及物动词,其他均用作不及物动词;“战败”共有6条,全部用作不及物动词。在《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中,“战胜”共有118条,作及物动词的有112条,作不及物动词的有6条;“战败”共有14条,作及物动词的有1条,作不及物动词的有13条。

(一)及物用法

“战胜”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如:

①当哥斯达黎加队以 2:0 战胜中国队后,球迷们沸腾了。

②她那加勒比人好客的观念战胜了心中的偏见。

“战败”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如:

③打倒了二青,再联络四眼战败黄子,大黑便可以称雄了。

④“伊斯兰国”再杀日本人质,承认战败科巴尼。

“战胜”和“战败”用作及物动词带宾语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胜”和“败”。“胜”和“败”本身是形容词,它们分别与“战”构成复合动词,用作及物动词的时候“胜”与“败”都发生了变化。“胜”变成了及物动词,而“败”变成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前面例句中的“战”和“胜”共同陈述主语;后面例句中的“战”是陈述主语的,而“败”则是句中的宾语在主语动作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结果。

另外,也有“胜”和“败”单用的情况,当它们作及物动词用带宾语的时候,“胜”和“战胜”,“败”和“战败”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胜”单用的情况比“败”单用的情况多,而在古代汉语中,“败”单用则是经常的,如:

⑤郑黄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

⑥公攻季氏,败,出奔齐,居外野,次乾候。

既然两种形式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两者还能并存呢?这是因为说话的着眼点不同。当人们着眼于强调某方的胜利时就用前者,当人们的着眼点强调某方的失败时就用后者。

(二)不及物用法

“战胜”用作不及物动词例句如下:

⑦只要有人民的奋发努力,任何艰难险阻都是可以战胜的。

⑧在刚刚结束的人机大战第四局中,经过将近五个小时的鏖战,人类代表李世石终于战胜了。

“战败”用作不及物动词例句如下:

⑨丹麦以4万士兵对6万敌人,结果战败。

⑩《哀郢》反映的事件是“郢都迁陈”,那么,这种“迁都”在楚未战败、元气未失的情况下,只是一种“战略转移”。

随着“战胜”和“战败”语法功能的变化,它们的结构成分与表义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战胜”和“战败”用作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带宾语的时候,“战胜”和“战败”都是对主语的陈述,说“X胜”就是“X”胜,说“X败”就是“X”败;当“胜”和“败”单独使用的时候,情况也是如此。

二、使动用法

“战胜”和“战败”属于动补式复合词,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包括主动和被动。“战胜”属于主动的结果,“胜”是施事者“胜”;“战败”属于被动的结果,“败”是施事者战,使受事者败。

回到“胜”和“败”本身,“胜”与“败”本来都是形容词,它们分别与“战”构成复合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胜”与“败”都发生了变化。“胜”由及物动词变成了不及物动词,而“败”却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王力先生曾经说过:“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特点造成一些特殊现象,举例说,‘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被用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而‘败字是使动用法。战胜了他和打败了他(使他打了败仗)意义就是一样的了。”(2)

在古代,“胜”与“败”通常是用在比赛、竞技和战争中,人们为了用尽自身的优势以换取最终胜利,“胜”也就没有使动用法,如:

(11)尚屡败,操兵屡胜。

(12)珙兄璟,时知峡州,帅兵迎拒与归州大垭寨,胜之,遂复夔州。

以上例子不论是主谓宾完整,还是省略主语的形式,都是主语战胜宾语,主语胜。“败”也像“胜”一样有主动式,但是“败”还有一种不同的用法,使动用法,如:

(13)吴败越王勾践。

(14)南戰于长勺,败赵氏。

在比赛和战争中,人们除了拼尽全力赢得比赛外,同时也在想办法让对手失败,所以“败”有“使对方失败”的意思。这样我们就不难解释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1)和(2)这两个句子“战胜”和“战败”同义了。

其实,现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比比皆是,如“繁荣经济”就是“使经济繁荣”,“安定秩序”就是“使秩序安定”,“战败”就是“使之战败”,“败”是使动义,它是说明宾语的,由于语义重点是叙述前者战胜了后者,所以宾语不能省略,省略了宾语,“败”就由说明宾语变成说明主语,整个句子的意思就与原来完全相反了。

三、词汇化程度的不平衡

董秀芳曾经指出:“一般情况下,使用频率与词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3)前文已经对语料库中“战胜”、“战败”使用频率作了统计,可见“战胜”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战败”。为进一步验证之前结论的正确性,这里特在腾讯新闻网内标题搜索功能下搜索,得出“战胜”共有60954条,“战败”共有28769 条,可见其完全符合词汇使用频率与词汇化程度成正相关,“战胜”的词汇化程度远远高于“战败”的词汇化程度。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三大语料库的考察,以及对人民网、腾讯新闻网、网易新闻网上相关语料的分析,从及物性、使动用法和词汇化程度的不平衡三个角度对“战败”和“战胜”进行了讨论。

“战胜”和“战败”的及物性影响了词语本身的意义,两者用作及物动词时意义一致,用作不及物动词的时候,“战胜”就是“胜”,“战败”就是“败”,且“战胜”的及物性要高于“战败”。“战败”具有使动用法,而“战胜”不具有使动用法。另外,从句法层面上来说,“战胜”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战败”,也就是说“战胜”的词汇化程度要比“战败”的词汇化程度更高。但是,本文对三大语料库和三大新闻网站上的相关语料没有做穷尽性地调查与分析,同时理论建设也不够充分,对研究结论保持怀疑。

注释:

吕叔湘.说“胜”和“败”.《中国语文》(1),1987.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0.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

参考文献:

[1]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M].商务印书馆,2009.

[2]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郑少鸾.“战胜”“打败”都是赢[M].语文月刊,1994 (8).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战败战胜
战胜假日忧郁
战胜作弊的诱惑
日本航空兵早期发展之我见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我战胜了自己
战后“满洲”日本女作家的返迁体验文学
战胜美军“绞杀战”
淝水之战败因新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