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兰
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生涯中写出了很多具有富含深意同时又具有批判性的小说作品。与芥川龙之介同时代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并以出篇小说作品、杂文等文学表现形式享誉中外。从1921年开始,鲁迅陆续翻译和发表了芥川龙之介的古典题材小说《罗生门》、《鼻子》,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说,而且自1922年陆续创作了《故事新编》的八篇历史题材小说,可谓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由此,本文首先论述了鲁迅、芥川龙之介小说及其创作概述,然后就在小说创作风格上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鲁迅;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比较
创作风格,主要来说是指艺术家或者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层次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创作特色、艺术格调等方面的内容。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是其在创作生涯中作品内容、表现手法、作品主题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体现。既包含了小说作品的题材选择,也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中,同时又深刻的表现在思想和艺术哲理中。因此,创作风格是一个作家小说创作能力的体现,是一定阶段下作家心路历程和创作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由此,关于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我们需要從小说创作的主题提炼与选择、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和写作手法、小说体裁和艺术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要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从现有国内外的研究中发现补益,才能够做好课题的功课。
一、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生平概述及其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生平概述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作为日本近代文坛的巨擘,是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在其短短的十余年创作生涯中佳作无数,被誉为与夏目漱石、森欧外齐名的文学巨匠。自1915年发表《罗生门》以来,又陆续发表了《鼻子》、《芋粥》、《丛林中》、《地狱变》、《六宫公主》等一系列的古典题材小说。这也是其创作前期借古叙今,在原由历史典籍中取材,巧妙构思,准确把握古人与今人心理上的共同点,达到借古讽今的创作效果。其创作后期主要集中在现实社会题材的小说写作上。
鲁迅(1881~1936),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和思想巨匠,其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故事新编》、《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等享誉国内外文坛。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同时代相遇,虽然年龄上相差数十岁之多,但是创作风格尤其是创作主题人性主题的思考上可谓相近相向。由于鲁迅唯一一部古典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出自于翻译芥川龙之介古典小说《罗生门》、《鼻子》之后的几年内,由此我们有必要从时间的角度来思考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研究。
(二)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位文学泰斗级别的人物,并且在学术界对于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比较研究历来就是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从日本国内来说,关于芥川龙之介的研究无论在作家论还是作品论方面都十分丰富,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态势。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学者如吉田精一、关口安义、山岸外史等。如吉田精一著有《芥川龙之介》专著作品,研究方法采用作家论和作品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分析综合,指出了芥川龙之介作品之所以呈现出异国情调首先来源于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比如,山岸外史等人从芥川龙之介与近代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东传以及感情发展入手,探讨了芥川龙之介创作初期和中期所呈现出的借古讽今的小说题材创作原由。就芥川龙之介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世界九十年代初期,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探讨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的渊源以及研究芥川龙之介创作作品。而国外对于鲁迅的研究,大多都始于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就日本关于鲁迅文学研究来说呈现出来的特点为较注重实证性研究。由于鲁迅在中外文坛的影响力,日本对鲁迅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并且研究较为深入,研究角度颇多,重点在于鲁迅文学作品思想价值和革命斗争价值,人性主题探讨等方面。而对于鲁迅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了,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鲁迅的研究无论从研究语境等都使得研究迈入了新纪元。但是关于两位文学巨匠的比较研究,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文献还较少,研究资料较为匮乏。为了丰富国内研究文献,同时更为了从芥川龙之介与鲁迅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获取现代的研究价值和启示,本文就两位巨匠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
二、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比较分析
(一)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创作主题和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第一,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创作主题上有着很多相似点,两位文学巨匠在生平历程中都是异乎寻常的敏锐和深刻的,这种敏锐和深刻的体会可能源自于自身的性格和智能,但是毫无疑问,都是后天环境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和压抑社会的深刻影响导致的。芥川龙之介早年母亲精神失常,在其创作作品中也有很多地方都有提到,芥川丧失母爱和追随舅父的早年生活中,过于谦逊和虚伪的贵族生活状态让他只能躲在文学的世界中,同时缩小的自我只能以锐利而又恐惧的眼光看待这个不正常的世界。大抵早慧是痛苦的,虽然鲁迅早年从医,但是封建大家族的生活环境使得它对于封建礼教以及个体意愿的忽视都有着较深刻的认识。这一点上芥川龙之介与鲁迅成长特别是敏锐性是相似的。与此同时,从大的社会环境来看,芥川龙之介正值日本保守走向开化的时代,虽然大正时代没有昭和年代黑暗的强势,但是平静背后所呈现的人性异化是有良知有见识的人所共同的认识;同样,鲁迅的创作主题和小说内容选材正值中国新旧更替的年代,在那个救亡图存、内忧外患双重折磨下的中国,民众麻木,政府昏庸,社会黑暗无边。这也成为了鲁迅小说创作主题思想关注的焦点和鞭挞的主要对象。同样是黑暗无边,同样是人性异化,由此在小说主题关注点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
第二,从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作品中看人性主题的体现。
在谈论人性主题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芥川龙之介对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上文中我们谈到,芥川龙之介在古典小说题材小说的创作对于鲁迅《故事新编》创作的影响。芥川龙之介在创作前期大约在1910到1920年期间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写作,其《鼻子》、《罗生门》可谓芥川龙之介历史讽刺小说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鲁迅在《罗生门》译者附记中特别提到了“历史小说”和“历史的小说”的区别,《罗生门》就属于“历史小说”的范畴。这一观念来自于芥川龙之介等当时日本文坛的通行区分法。还比如《鼻子》是芥川龙之介对于十二世纪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一个滑稽可笑的故事改编而来,通过改写,深刻剖析了人深层次心理状态,把自己对人的某些虚伪本质的认知不漏声色的渗透到作品中,它取自古代故事,同时又注进新的生命活力,这一文学体裁的运用在鲁迅随后的《故事新编》的八篇短片小说中都能够得到体现。
而从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对鲁迅同题材小说的影响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比如,在对于历史小说概念的认识上,鲁迅较为看重小说取材与古代作品或者故事,亦或历史事实,但是需要注入新的生命。这在鲁迅对于芥川龙之介《鼻子》近乎翻译古代故事表示了“不满”。又比如,在对于历史小说主题表现上,芥川龙之介较为看重对于现代人性的主旨体现,而鲁迅小说作品较为注重对于现实的本质揭露。在芥川龙之介早中期古典题材小说创作中,几乎都没有与“现实”向联系,并宣称自己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这一点从其作品中体现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和善恶一体论的等价值观念无不关联。而鲁迅的现实题材小说就是历史题材小说,都是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为主题进行创作发挥的。这些都能够在《故事新编》的八篇短篇小说中得到具体的实证,比如在《奔月》中,逢蒙形象的塑造就是影射高长虹式的背叛和忘恩负义的现实形象进行讽刺的。还比如在《理水》篇中,鲁迅通过对“文化山”上学者们活动的刻画,對江瀚、刘复等三十余人向国民党政府建议将北平定为不设防“文化城”做出了辛辣嘲讽,其中小说中多个人物形象的重塑,都有现实人物作为对照。比如鸟头先生是指考据学家顾颉刚,一个拿拐杖的学者指的是优生学家飞、潘光旦。这种注重现实问题的小说写照是与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超现实性写照的差异所在,而且这种超现实性历史题材的选择也有芥川在小说主题表达上的文学体裁选择的初衷所在,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普遍人性问题如何在超脱现实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呢,历史题材的借题发挥,运用抽象性普遍性的问题来反映出小说的人性主题本身来说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文体。这与鲁迅具体性现实性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差异。
(二)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作品创作技巧的比较分析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的,而幽默则是最富有情感的表达。谈到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技巧,就不能够不谈到讽刺和幽默的艺术在其小说作品中的运用和所表达出来的感染力。讽刺起源于欧中古典喜剧文学,后逐渐渗透到诗歌等多种文学体裁中,讽刺的文学艺术表现逐渐成熟,并出现在多种文学体裁中。与此同时,随着讽刺艺术手法被不断充分发掘,讽刺创作技巧的表达抛开了传统的讽刺手法的单一运用,由于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主题思想表达程度、强弱等的不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在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中,可谓到达了讽刺手法的极致。
芥川龙之介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常见于作品中琐碎而自然的运用幽默、嘲讽等讽刺手段来表达对社会黑暗、人性丑恶的揭露上。比如在芥川龙之介后期作品《将军》中,通过辛辣的讽刺手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毫无人性可言的暴力战争刻画的入木三分,比如,从日俄战争日军攻打旅顺的战争描写中,有“士兵们并没有失去往日的气势,......,其次则多亏了酒精的威力”“豁出性命算什么?为了报答将军的握手之恩,今晚一定要抢在众人前面充当炮灰”在阅读文字中嬉笑的同时,我们能够从文字中看到,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利益好不吝惜生命的价值,同时从幽默的文字表述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士兵们对将军的握手之恩竟达到如此可悲的程度。《将军》是芥川为数不多的对军国政事题材创作的小说作品,特别是对军人偶像的讽刺在第四章节达到了主题高潮,通过对将军虚伪的无情揭露,从一个侧面,将中国抗日军民的镇定从容与日本战争疯狂和敢死队的暴力与盲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行为本来就是在中国领土的烧杀抢掠,最后到将军切腹自杀,还要摄影师为他照下纪念的照片,都从侧面展示了将军虚假行为以及作者对军国主义、侵略主义“光荣”色彩的无情嘲讽和强烈不满。
鲁迅,对于小说创作幽默式讽刺有着自己的独道见解,幽默的表达本身就带有嘲讽的意味,而对于幽默内涵的把握决定了讽刺的效果。辛辣的讽刺同样也是鲁迅小说作品特别是杂文批判中使用最多的讽刺手法,在这一点上受到芥川龙之介讽刺手法运用的影响。与此同时,“自嘲”幽默手法的运用也是鲁迅小说作品的讽刺手法的一个表现方面。鲁迅大多数作品都是悲剧,在鲁迅看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讲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阿Q正传》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最大的写作特色在于用极具幽默的喜剧讥讽手法和精炼夸张的语句,勾画出当时的国民状态,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一面真实人性反映的镜子,诙谐的文字,悲剧的色彩是一部活灵活现的幽默悲剧。阿Q精神胜利法包涵了广泛的历史和社会内容,它并不是阿Q这个虚拟人物的特质,而是那个年代国民灵魂的人性真实写照。
三、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艺术哲理性比较分析
关于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本文主要从作者生平、国内外研究及其价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综合。从更深层次来说,艺术是无国界的,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哲理性同样也是没有壁垒可言的。由此,无论是芥川龙之介还是鲁迅在思想境界上可谓近代东方文学中关注国民、发掘人性最为深刻的作家,再加上两位在文学艺术和文化思想鞠躬力竭的程度,其对东亚文学发展乃至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两位小说创作风格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芥川龙之介关注最普遍意义上的复杂人性,它对待人性善恶的独道之处在于旁观者的冷静态度和怀疑主义的精神。而这种对于现实社会人性发展的关注没有象鲁迅那样进行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鲁迅作品中所展示的民族精神在于:虽然人性丑恶,但是并没有以旁观者的态度对待,而是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爱憎分明地秉持正义,是一种积极的披恶扬善的革命精神。从比较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芥川龙之介的消极悲观以及鲁迅的积极斗争的不同,究其根源,这与生平历程、大的政治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鲁迅之所以能够东渡日本留学,最终走上革命创作道路,是其怀着一颗赤子救国的衷心,而芥川龙之介虽然身处大正时期(1912~1926),是日本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等社会文化思想革新的新思潮时代,但是从芥川早年缺乏真正的母爱和父爱的人生经历中,芥川龙之介形成了既早慧而又敏感多质的性格特点,再加上恋爱情感坎坷以及后来“无故飞来”的债务压身使得柔弱的性格无法承受自己对于人性的思考,最后自杀。从大的政治环境来说,中国正值新文化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兴起时期,再加上大抵是有良知的左翼作家都会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这个过程伴随了鲁迅一生的创作生涯,由此形成的无产阶级积极乐观态度和赤子救亡的衷心都能够赋予鲁迅批判内质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结语
无论是芥川龙之介还是鲁迅,其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够时隔百年仍然为人们所认可和热衷,既在于其在文学造诣上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在于其独特和带有启发性的思想内质,从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从故事的新奇、创作主题的独特中表达出自己独道的人性见解和文化内涵。从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研究中,我们能够认识到,芥川龙之介和鲁迅都是在痛苦中磨练了自己,并最终使自己的作品走向了更高的境界。文学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激发了作家人格的升华,芥川龙之介的苦有缺少爱的痛苦不为人理解孤独的苦和社会黑暗压抑的苦,鲁迅的苦是无知民众被“吃人”社会不断吞噬而不自知的苦。站在思想的顶端,他们都没有选择退缩,怀着各自的文学和文化信仰,投身到了黑暗无边的现实社会中,由此,鲁迅与芥川,在人性价值上的思考是相通的,是走在文学文化思想进步道路的“同路人”。
参考文献:
[1]温庆新.鲁迅的小说创作思想与《中国小说史略》的编纂[J].文艺理论研究,2016,36 (05):81-89.
[2]杨笛.芥川龙之介与鲁迅小说中人性主题比较[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26 (05):15-18.
[3]顾晶姝.鲁迅《一件小事》和芥川龙之介《桔子》的文学比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 (0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