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昊
摘要:丹纳《艺术哲学》以整体论来把握艺术的发展,将文明性质归因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系统分析了人类艺术价值判断的因素。其中现实,整体论和人文价值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艺术论提供了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以卢卡奇、阿多诺、詹姆逊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的艺术理论为例,阐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从中体現的人的价值。
关键词:艺术哲学;马克思主义;艺术;现实
一、丹纳艺术哲学的主要观点
《艺术哲学》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观点:艺术及艺术品的定义、本质与目的,艺术品的产生因素和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他从事实出发探究艺术规律,进而证明规律,解释事物。
在丹纳看来,艺术具有整体性,一件艺术品属于一个总体,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在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的整体影响下,形成一件艺术品,并不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单临摹,而是要将艺术内部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分离出一个能支配一切的主要特征。现实中将特征抽离加工,但受别的因素的牵制,不能表现出事物的典型性,因此需要艺术来加以弥补。正像梵高绘画中向日葵的热烈、星月夜的迷幻,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犹豫、夏洛克的吝啬,鲁迅笔下孔乙己的酸腐、华老栓的愚昧,每个作品内的事物或人物都具有其最突出的特征,进而反映现实。因此,一件艺术品的本质就要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表现得越明显越好。这需要艺术家对特征内部各部分进行删减和修正,表现某个突出的特征,即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完全;而表现特征的各部分要互相联系,有计划地组成一个整体。这便是艺术品的目的。
之于艺术品的产生,丹纳指出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起着主要作用。每个时期、每个社会环境下都有其特有的艺术或艺术品种,“作品的一些主要特色都反映时代与民族的主要特色。”[1]40如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发展强盛,人们崇尚自由、情感奔放。因此,在英国抒情诗和风景画得以迅速发展;在法国绘画与雕塑也步入快速发展期。人们同样注重对现实生活重大事件的关注,但更强调发挥人主观能动的创造性。当然人们也会受到种族固有本能和原始特征的影响,从而去把握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种族是艺术“内部的精髓”。就环境而言,丹纳主要侧重风俗习惯和精神气候,包含政治、战争、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比如在17、18世纪的法国,人们崇尚贵族气质,在此环境下成长的人普遍持一种高雅的品性。因此在追求文字的艺术上,优美的文体成为普遍的风气,日常的谈话与书信也尽是高雅的文体,合乎上流人士的品味。之于时代特征,丹纳认为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应当装满时代的思想感情。之于艺术反映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在封建时期和现代都会有极大的差别。
关于艺术品的价值判断,丹纳归纳了三点: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和效果集中的程度。在第一点中,丹纳指出“文学价值的等级每一级都相当于精神生活的等级。别的方面若相等,一部书的精彩程度就取决于它所表现特征的重要程度,即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近本质的程度。”[1]358这些最基本的、稳固的特征为一切智力活动所共有,取决于各个时期非常普遍的精神倾向。如莎士比亚的杰作辈出,他眼光敏锐,充分把握情欲和人的内心生活,关注性格的培养和情感张力的爆发,进而塑造出像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及现实价值,这样便抓住了时代经久而深刻的特征。在第二点中,丹纳表示,艺术具有等级性,一方面优秀的艺术品之所以优秀,其内部力量需要强于其他艺术力量;另一方面它要使自己得以发展,就要一级一级地往上,达到充满正能量的道德形式,最终需要超乎一切之上的动力——爱来促成优秀的作品。因此丹纳认为,我们需要看到一些发育更健全,性格更高尚的人物。现实中纵然有丑恶,有冲突,但使好的角色更能深入人心,发挥艺术品爱的方面,就要求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手段,来完善艺术特征有益的程度。最后是效果集中的程度。就文学艺术而言,它表现人的精神生活。这需要具有显著性格的人物揭露现实人的内幕;这需要以艺术的手段通过情节的发展使性格所受的摩擦表现这一性格,由此弥补现实中非此进行的发展模式;这同样需要风格的配合,由此假想的人物比真实人物的言谈举止更符合他的性格,表现出艺术品理想的特征。在丹纳看来,在作品中越是集中能产生效果的许多原素,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特征就越占支配地位。进而丹纳阐明了艺术品若达到艺术效果,需要对题材各部分的支配,对艺术发展思想感情的重视和保持人物、情节、风格的和谐一致即保持艺术的整体性。
二、相关文哲理论大家的艺术论
就艺术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导向而言,各文哲大家如唯美主义的王尔德、生命美学的尼采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黑格尔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观点,其与丹纳艺术哲学的异同为文艺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论提供了借鉴意义。
唯美主义学派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极力宣扬艺术的纯粹性。“‘为艺术而艺术的鼓吹者宣称艺术只以艺术自身为目的而别无其他目的,据此,他们将艺术与现实生活对立起来,仿佛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2]41他们认为,艺术是感性的,现实是理性的,二者之间相互对立。
不同于唯美主义,尼采的艺术论是一种审美主义,强调艺术存在的普遍性。艺术作为一种感性活动与现实的理性活动并不对立,而是同属于生命活动。他提出,生命是人的存在整体,无论现实生活还是艺术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将艺术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进而以艺术的名义攻击现实便在根本上误解了艺术。在尼采看来,艺术关注人的生命审美和生命价值,它是人的一种感性创造活动,体现着人之于现实的主动创造性。
辩证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艺术哲学即他的美学提出,艺术是绝对理念的表现,与客观实在结成一体。“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3]187依照黑格尔的观点,美的理念是一种理想,正如后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家根据他的观念把事物加以改变而再现出来,事物就从现实的变为理想的。黑格尔艺术哲学的理想在于理念与感性形象的契合与统一;丹纳恰强调艺术家从美的理念出发,区别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各部分之间系统地围绕其整体,使特征更显著地居于主导地位。
三、丹纳艺术哲学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观照
马克思主义看到在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上升时期,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与物质存在的过程不可分离,在高级艺术的欣赏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商品化的同时,民间艺术作为人民的艺术保留了下来,因此有批评家争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人民”藝术是人民大众能够接近的,必然会恢复其丧失的整体性。因此,围绕物质利益的发展,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理念和对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关切,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在反映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关注整体性及强调人的价值上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观。
(一)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关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学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卢卡奇提倡的“艺术反映现实”,一种是阿多诺的“艺术与现实分离”。
卢卡奇开创了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反映系统。他提出,“小说(作为艺术品)反映现实,不仅要反映表面的真实,还要更真实、更全面、更生动、更富有活力地反映现实”[4]107这种现实的反映既是对现实中客体的认识,又是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卢卡奇的“反映论”不同于自然主义的面面俱到,表现得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典型刻画。自然主义反映的是现实外在的表面现象,而成为艺术,就要抓住现实内在的主要特征,分离出典型性,将互相联系的各个部分系统地服务于此主要特征,这样一部作品便能引导读者获得对现实更具体的洞察力,超越仅仅是常识意义上对事物的理解。这正契合了丹纳艺术哲学中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相反,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却彻底丢弃了现实主义。以阿多诺为代表,主张艺术与现实的分离,肯定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异化的内在表征。阿多诺提出,“艺术是现实世界反面的知识”。在20世纪许多反映人类异化特征的作品中,如贝克特与卡夫卡的作品,所表现的艺术感染力恰是话语荒诞的不连贯性、大大削减的人物刻画和情节的残缺与空白。这种对作品现实作用的疏离会使我们获得对现代生存状态的一种“反面的”认识。法兰克福学派提倡的“艺术与现实的分离”不同于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与现实分离的观点,他们是以艺术的手段疏离现实而从现实背面认识现实。
(二)整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讲究用矛盾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该观点在文学艺术领域同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关注的焦点。受丹纳艺术哲学中艺术内部各部分组成总体、突出主要特征的观点影响,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点同样重视该整体论的把握。
卢卡奇“艺术反映现实”的观点注重现实反映“内涵的总体性”。这种总体性不是一种“照相式的”、直观的再现,而是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展示给读者或欣赏者一个来自生活的丰富形象,由此人们获得一种存在于复杂而又微妙的生活经验中的秩序感。这种秩序代表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社会存在的全部矛盾从中展示出来,艺术家才能达到这一效果。例如,一部小说中,人物、情节、风格、语言、表意若全部能达到和谐一致的效果,便能直观地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现实情况。这样,艺术形式——小说带给读者的感性形象和艺术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和理念便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三)对人的价值的重视
无论是对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探讨还是对事物整体性的把握,最终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其理论的最终依据是人类社会的物质与历史存在。
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总结了西欧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出了“物化”概念,认为“物化”是造成工人阶级意识危机、人性扭曲的原因。要克服异化,就必须使无产阶级的自我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其次,二战后新科技浪潮推动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加深了人的异化。从艺术论角度出发,艺术通过反映现实使人类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的真实面貌,一方面以艺术化的手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消解现实中的异化特征,另一方面使人类更加关注现实,更深刻地去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人在异化社会中的价值。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马尔库塞对人的异化困境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由于技术理性对人的全面控制,造成了人的进一步异化,使人生活在“虚假需求”的满足当中,失去了自主性和革命意识。在普鲁斯特的伟大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中,作者以内心独白的艺术技巧反映了异化的个体性,从而把握了现代社会的真实性。这使人们直观认识到,异化是客观社会现实的一部分,艺术应该适应这种已经变化了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特征,从而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矛盾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矛盾所在,进而想方设法适应与改造社会,发挥人的价值。
四、结语
丹纳艺术哲学强调艺术对现实主要特征的传达,特征各部分之间有机的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以及艺术品各要素间的和谐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该理论;以丹纳艺术哲学为基本参照,卢卡奇和詹姆逊的艺术观点更与之契合。艺术要通过对现实生活主要特征的刻画来反映现实;而且,借鉴黑格尔艺术论的精髓,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应和谐统一,在满足人的审美体验与生活感悟的同时,体现人的主体性价值。另外,在日益商品化的今天,艺术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情感功能,给人类的精神灵魂以深深的慰藉;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指导功能,使人能更好地关注现实、与社会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丹纳[法].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黑格尔[德].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拉曼·塞尔登,彼得·维德森,彼得·布鲁克[英].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