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翠玉
摘 要: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教师要善于从身边寻找资源,将地理多方位、多角度地与生活相融。也让学生更好地从生活中感知地理,将地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
关键词:乡土资源;假期资源;学校资源
一直以来,教师都知道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地气息。但他们所列举的生活例子,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善于发现适切的资源,让学生在可近、可亲的情境中生长。
一、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题研究
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包含着乡情教育,乡土风物、民俗等。学习乡土知识自然可以产生对于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使爱国和爱乡之情真真实实地发生。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参与地理课题研究,提升他们的地理素养。研究课题既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师生共同确定的,还可以由教师指导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如:如何组建老坝港一日游。首先教师要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方案。将学生根据他们对这一课题的认知程度进行分组,每组都有课题组题人。主题人通常是由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担任,负责课题各个项目的分类。接着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活动。比如,有小组说,骑车去老坝港,4个小时的路程既是毅力的考验,也是多沿途动植物一次极好地观察机会。有说,去那边主要收集海洋贝壳,观察海水涨潮等。不同的组对课题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来,学生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认知水平来选择不同话题的。在课题交流环节,各组会彼此分享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通过课题学生学会客观地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试想课堂上展示在学生眼前的大自然馈赠竟是如此神奇,又是家乡宝贵的资源,孩子们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澎湃。这样课堂不需要担心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精神状态是否良好,兴趣是否浓厚。乡土资源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很好的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二、利用假期资源进行地理游学
要学好地理,必须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然后通过探究、学习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再通过对该问题的解决,掌握相关的方法、技巧,并帮助自己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暑假出去旅游的经历当成重要的地理资源来挖掘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着图片讲述旅游经历,如有学生说,天堂寨是大别山一处不错的旅游景区在在安徽六安金寨县;在去的路上都能感受到大山的魅力,村镇是在山腰上,而且小镇建筑只能依照地形来修建;景区有瀑布,有幽谷,有云雾。大别山真叫大山,云雾笼罩,是看不到山顶的。不难看出,学生能用地理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能用地理原理解释看到的地理现象。同样,也让别的学生感受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旅游。有学生去过福建,他发现闽南的民居大都是那种瘦瘦的,而且屋顶也大都是平的。他问为什么,于是学生就多了一次真实情境下的讨论机会。教师让学生打开地图,认知福建的地理位置。有学生猜想可能会不会因为台风的缘故造成这样的民居形态。这就是地理思维,这也是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所以教师应从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入手,让学生探究他们经历的那些山山水水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也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探究地理的兴趣。
三、利用学校资源丰富地理内涵
地理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关注学校中的地理。比如,在讲到亚热的季风气候的时候代表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香樟。这类树种几乎在每个校园里都有,但学生不认识。教师就要利用好这一校园资源,抓住该树常绿的特点,更加直观形象地阐述其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教师要让学生观察一些校园植物的形态特征,然后让他们课外再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让他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种植物的形态是这样,为什么它们能够在这块土地生长,以此探索这些植物作物生长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最后让学生归纳家乡-南通的气候类型和土壤类型等,从而加深对气候以及土地资源等几节的内容的认识。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
另外学校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資源,那就是学生课本。教师要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尝试把地理与语文、历史或者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潜力。在讲降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插入一个历史故事,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孔明先生设下埋伏,欲在上方谷剿灭司马懿父子,他的办法是火攻。教师设置这个疑问,这样可行么。如何教师解释上方谷地形闭塞,谷底一受热,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暖湿气流在山谷开始中上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暖湿气流冷凝成小水珠降落到地面,形成降雨。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对地理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学生学会多元地思考地理。
四、结束语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身边资源、创设生活情境,回归生活空间,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对接,既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有趣,又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