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云 黄甫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与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并在各领域中深度应用。本文基于现象学视角,明确新技术与艺术型研究的内在联系,阐述在艺术型研究中应用新技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梳理艺术型研究、定性研究数据收集方法的类型,探究艺术型研究中新技术的分类应用;依据现象学理论明确艺术型研究在问题、过程以及结果三个方面如何应用新技术,为新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最后,基于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趋势的认识,预见未来新技术将与艺术型研究交融发展。
关键词:新技术;艺术型研究;定性研究;应用与开发
“世界科技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快,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加速,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突破。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引发以智能、泛在、融合和普适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产业变革。”[1]因此,未来技术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广泛应用是其发展必经之路。技术发展有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新技术对于保存和传播新的“文本”具有重要作用,推动了艺术型研究(Arts-based research)的创新,例如互联网、PS图象处理软件、数码相机、数字成像技术和声音文件等技术被研究者运用到艺术中,这是以往研究所无法实现的。在此背景下,探究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应用和开发,有助于艺术型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概念阐释
新技术与艺术型研究是本文的两个核心概念。概念的阐述使我们了解其基本含义,明确其具体操作,为本文展开新技术与艺术型研究的论述做好基础铺垫。
(一)新技术
本文新技术特指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一种把文字(text)、图形(prahis)、图像(images) 、视频图像(video)、动画(animation)和声音(sound)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2]多媒体技术具有时代性,伴随时代发展,新技术以“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存在,正不断影响着整个社会,并且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等数字媒体形态层出不穷。通常,研究者把多媒体技术分为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互联网交互平台等类型。
第一类是文本收集技术。文本收集是日常研究使用较多的一种信息贮存和传播方式。文本的形式主要是文字或各种符号;用于描述知识,阐述概念、原理和问题等。例如,叙事研究现场文本的类型较多,现场文本可能来自研究对象的教育故事、生活故事、自传、札记、录音(像)材料,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讨论、对话访谈的文本、研究日记,研究者或参与者所做的现场笔记,有关文件、照片、记事簿,研究对象个人或者与他人、家庭、社会的交互中形成的作品、生活记录以及信件等。[3]艺术型研究通常用日志的形式记录研究过程,以帮助研究者整理、反思和转换经验,从而借助新技术回溯过程,以达到清晰地理解创作过程。
第二类是图像收集技术。图像收集是重要的信息贮存和传递形式之一。图像指艺术活动或作品的照片;用于呈现真实的表现以唤起情感和记忆。例如艺术型研究中采用的A/r/tography ,主要是在实践中运用的一种方法,类似于行动研究,探究、记录和理解研究的过程,主要收集“图”的资料,然后分析整理成描述性文字。[4]
第三类是声音收集技术。声音的表达形式包括讲解、音乐和效果。声音作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主要为了方便、快捷地记录信息。例如在观察、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录音(如音乐、小孩的笑声、车喇叭鸣叫声等等)。[5]
第四类是视频影像收集技术。视频影像具有时序性和丰富性,主要用于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如同电影和电视,可以记录绘声绘色的事物,因此在艺术型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数码相机和数字成像技术等,这些技术允许研究者运用到艺术中。
第五类是互联网交互平台建设技术。互联网是最快捷、最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傳递方式,主要用于跨地域、跨学科的数据资料收集以及信息传递。从电子邮箱(E-mail)、博客、微博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国际社交媒介——推特(Twitter)、脸谱网(Facebook)和照片墙(Instagram)等,[6]都是艺术型研究重要信息收集和传播的平台。
(二)艺术型研究
苏珊·托马斯(Thomas,S.)认为:“艺术作为探究方式具有一种能量,能够唤起、启发、点燃情感,能够唤醒憧憬和想象,能够把其他内容传递到新世界。”[7]二十世纪下半叶,“艺术作为研究”(art-as-research)开始被科学界定为排斥二元论和实证主义的真理和科学的概念,这拓展了学术研究的可接受方式。1998年,麦克尼夫(McNiff,S.)作为艺术型研究的重要提出者之一,他认为艺术型研究是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对艺术过程的系统运用,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真实操作,它是研究者和参与者理解和考察经验的主要方式。[8]与以往的调查与研究活动的区别在于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质上艺术被用作研究的数据,这便于进行传统的科学、语言以及数学描述和现象分析。它专注于艺术认知和探究的认识论过程,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和专业实践中艺术体验本质。
通常定量研究以实证主义为指导,遵循演绎模式;而定性研究以判断价值的认识论立场为指导,遵循归纳的模型。[9]艺术型研究作为一种定性研究,关注研究过程,注重表达研究对象的情感,它将各种艺术形式作为调查研究工具,通过描述、探索、发现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归纳模型的发展。艺术型研究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领域,而是通过学科来相互协同、整合和扩展现有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因此,它综合考虑问题和研究课题,采用整体性方法明确地把每个阶段的研究项目联系起来。
二、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应用的合理性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哲学基础。现象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和分析作为逻辑的先天基础的意识结构,这种分析具有直观性、多样性和交互主体性的特点;所有分析都是对世界以何种方式显现给人们的解释性构造分析;現象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是作为显现(Erscheinung)、作为“现象”(Phnomen)的世界。[10]这也符合新技术和艺术型研究的特点,它们都旨在描述、发现以及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例如,在艺术领域,印象派反对科学的透视法,强调色彩、感觉,主张“用自己的眼睛看”(莫奈);在文学中,意识流小说和心理现实主义兴起,也是为了用这种方式表现真正的、人性的真实。[11]
胡塞尔现象学对“真实世界”的认识论,在艺术型研究中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艺术型研究体现了现象学的感知分析,它以艺术实践作为研究内容,艺术的直觉性激发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官体验,涵盖了多种了解方式,如感觉、运动方式和想象;第二,艺术型研究体现了现象学的内时间意识,它以现实问题为中心,通过探索、描述具体情境中的问题进而理解问题,并依据具体情境的变化来解释个体生活和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第三,艺术型研究体现了现象学的交互主体性,其中艺术能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感知经验,有助于实现社会生活中的情感表达,从而了解主体间的主观状态,如表现、情感、审美、关系、精神和直观的认识,最终形成更准确、更丰富、更真实的研究结果。
基于现象学的分析可见艺术型研究的出发点是直观描述和认识现象,由此扩大了对感官或感觉的依赖性,感觉就成为所有研究行动中的普遍行为,而技术在于辅助艺术型研究以捕捉各种感觉行为。因此,艺术型研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者的感知方式指向一个开放而持续的过程,不断发现艺术过程中的新现象、新维度以及感知者与它的关系,也可以使感知者了解自我的审美过程(如图1所示);二是尽可能对艺术现象的本质如实描写,感知者要“面对事实本身”。[12]
图1中参与者的感知方式是一个迭代、循环和相互交叉的过程。每个循环过程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确认(determining),即详细记录艺术实践活动现场的情况,并根据现场分析“什么是最重要的”,最终确定感知者的艺术兴趣,从而捕捉现场的艺术信息。第二是浸入(immersing),即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获得主体性体验,产生内化感觉状态。 第三是客观观察(objectively observing),即观察艺术实践活动是否与感知者想了解或理解的事物有关。第四是记忆(remembering),即在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声音、音乐、色彩和动作等的记忆,试图保持对真实的感觉状态、场景、动作、音乐等的记忆。第五是评估正确性(assessing rightness),即评估艺术实践活动是否与感知者的审美情感和理解产生共鸣,这属于直观性评估。此外,每个循环中任意两个方面之间都是交互的关系,例如,确认与其他四个方面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艺术实践审美过程是围绕感知觉不断迭代上升。
基于现象学关于认识“真实世界”的观点,艺术型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需要新技术的参与,以便更好地解决研究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问题,为研究的开展提供技术性支持。因此,现象学为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三、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应用,既是新技术与艺术型研究内在联系的体现,又是艺术型研究发展的需要。
(一)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
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体现在“术”中。海德格尔认为,技术(technology)作为一种展示方式源自于古希腊,而专业技术手段(Technikon)属于技术(technē);他还认为,技术不仅指工匠的活动和技艺的名称,而且指心灵艺术与美术(fine art)的名称。由此可见,技术和艺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事实上,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纵观历史,随着技术和艺术在实践中各自的不同发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二者在词义和观念方面的变化,二者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螺旋式发展历程。[13]查尔斯·辛格在《技术史》(History of Technology)中揭示了伴随人类的技术发展史,艺术也不断变化发展;特别是现代技术发展在艺术中的作用虽不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来得直接,但是却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潜在力量;20世纪以来,技术与艺术融合日趋明显,因此,艺术需要积极自我调整,吸纳新时代技术的力量,推动艺术实践的变化发展。总之,技术和艺术具有相同的本源,但是技术决定了艺术的呈现方式,而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又制约着技术的发展,艺术是现代技术的潜在发展力量。从技术到艺术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状态,从而为技术与艺术型研究的天然内在联系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型研究发展对新技术的诉求
艺术型研究作为一种定性研究,关注艺术实践过程。而艺术形式具有动态性、情感性和多重性意义的特点,因而艺术型研究需要记录人们情感表达的形式,例如人们读小说、看一场摄影展、听音乐、看电影时的情感反应。艺术型研究需要基于对话而唤起意义,朗格认为审美形式为知识建构、转换、交流和传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件视觉艺术品或一段舞蹈表演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这取决于观众(态度、价值观和经验)以及观看的背景。格林伍德认为,艺术型研究回应了人们提出、分享理解和现象的需要,这是通过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14]可见,艺术型研究关注艺术实践过程的特点,符合技术活动的方法,新技术有助于捕捉动态变化的情感艺术活动。总之,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应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促进艺术型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应用
伴随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促使艺术型研究得以实现。所以艺术型研究鼓励使用不同的艺术媒介,通过运用艺术媒介的表现力传达难以获得的意义,最终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共享知识、交流情感。
(一)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普遍应用
艺术型研究作为一种定性研究,也适用于一般定性研究。艺术型研究可以定位于克雷斯韦尔(Creswell,W.)的五种定性研究中:叙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现象学(phenomenology)、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人种志(ethnography)和个案研究(case studies)。[15]艺术型研究适用于叙事研究,叙事研究主要针对个体,聚焦人们的生活故事,侧重解释、讲述故事以及描述生活、事件和经验;艺术型研究适用于现象学,现象学侧重研究不同人群的同一现象,它寻求经历过同一事件的人,并调查他们对这一现象、时间或事件的经验和描述,基本上都是自我反省和自我解释;艺术型研究可以建立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定性数据收集的理论的归纳建构,其目的是寻找模式和潜在结构,而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文字描述,而且是建立关于某一特定现象或问题的自主理论;艺术型研究也适用于人种志,人种志不仅对个体内部思维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而且可以洞察一起生活的特定社会群体(价值观、习惯、习俗、信仰等),也可以从个体开始;最后艺术型研究使个案研究成为可能。
由此,一般定性研究中的具体研究方法同样适合艺术型研究。而克雷斯韦尔发现虽然文献中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但所有形式可以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信息:观察(从非参与观察到参与观察)、访谈(从封闭走向开放)、文档(从私人到公共)和音像材料(包括照片、光盘和录像材料)。[16]具体参见表1。
(二)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特殊应用
虽然表1较全面地概括了艺术型研究作为一般定性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但艺术型研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包括文学类、表演类和视觉类三种。[17]第一种是文学类,包括诗歌探究(poetic inquiry)和小说型研究(fiction-based research);第二种是表演类(performance genres),包括建构剧本(play building)、戏剧脚本/剧本(ethnodrama/ ethnotheater)、音乐(music)、舞蹈型(dance-based research)研究和电影(film);第三种是视觉类(visual art genres),包括摄影和影像发声研究(photography and photo-voice as research)、美术日志(art journaling)以及混合媒体和多元艺术形式(mixed media and multiple art form)。具体参见表2。
对比表1和表2,艺术型研究独特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第一,A/r/tography。A/r/tography是加拿大英屬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教授瑞塔·欧文(Irwin,R.)最早提出来的。台湾将其翻译为“游艺志”[18]或“艺游志”[19]。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艺术家、研究者、教育者三位一体,其中A代表Artist(艺术家),R代表Researcher(研究者),T代表Teacher(教师),ography代表用文字或影像将研究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来。[20]第二,艺术形式作为艺术型研究的工具。诗歌、小说、戏剧、舞蹈或视觉艺术等,作为收集资料的重要载体。第三,审美访谈(The Aesthetic Interview,简称AI)。AI通过艺术形式(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等)进行交互和数据构建,其中艺术型媒介和交流起主要作用,被认为是一种参与式视频观察。[21]
总之,艺术型研究作为一种定性研究,不仅具有定性研究的一般研究方法,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并且这些方法无不体现了新技术的应用。可见,新技术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日益应用于学术研究当中,从而也推动了艺术型研究的传播与创新式发展。
五、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开发
艺术型研究的重要工作是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如何应用新技术以保证数据收集和分析有效,从而提高艺术型研究的真实性。因此,艺术型研究需要重点描述采用的数据收集方法,清晰地解释何时和为何使用这些方法,并需要详细说明具体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采用哪些新技术。这也说明即使是过程性研究方法,也需要有一个严谨的研究设计。根据现象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将艺术型研究分为三个重要环节:聚焦研究问题(描述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关注研究过程(艺术感知)以及综合研究结果(交互主体)。下面从这三个环节分析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开发。
首先,聚焦研究问题,定位艺术型研究的类型,确定采用的新技术类型。艺术型研究旨在描述、探索、发现和解决教育或社会问题,而明确与聚焦所要研究的问题,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步骤。而艺术型研究的类型决定了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数据收集方法,从而间接决定了研究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新技术类型。
其次,关注研究过程,明确新技术感知的内容,确定具体的新技术手段。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型研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关注研究过程的重点在于关注艺术创作过程,这是数据资料收集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者需要关注艺术创作过程,根据艺术形式(小说、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具体创作过程来确定如何应用新技术,明确新技术具体要记录哪些内容。以舞蹈研究为例,舞蹈中身体是重要的数据来源,身体的具体动作、空间利用和努力表现都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者据此确定采用何种技术以及在何时进行内容的记录。
最后,运用新技术呈现交互主体的综合研究结果。根据新技术收集的研究数据,研究者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实现研究者、参与者和艺术创作者的多元主体思想交融,然后再将研究结果按需求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以达到充分地说明、阐释以及展示研究结果的目的。
当前,多媒体技术发展势头明显,要么是原有技术不断更新,要么根据新需求产生新技术。微博、手机、社交网站、新闻网站以及多媒体共享网站中的文本、图像、视频和空间属性等多媒体数据迅猛增长,网络多媒体数据与现实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史无前例,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用,影响着无数人的思维、表达和行为方式。[22]大数据时代,深度学习成为当前媒体主流,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仿真”,艺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塞尚认为,“一切事物,特别是艺术,都是与自然接触而发展和应用的理论”,所以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回归自然,那么艺术型研究的终极目标则是呈现研究对象的“本色”。据此,我们认为技术和艺术型研究具有共同的追求,归根结底是为了情感表达和心灵沟通。由此推论,未来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伴随艺术的参与,单纯的理性机械无法取代艺术,同时,未来科技进步又提升了对艺术的诉求。因此,探讨新技术在艺术型研究中的应用与开发问题任重而道远,且应当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关注。
注释:
①根据布鲁曼菲尔德-琼斯(Blumenfeld-Jones,S)的现象学递归、迭代图而改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A/OL].(2011-07-04)[2018-04-04].http://www.most.gov.cn/kjgh.
[2]李克东.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4(3):16-22.
[3]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36-40.
[4][21]Vist T .Arts-based Research Processes in ECEC:Examples from Preparing and Conducting a Data Collection[J].Peer Reviewed Article,2016(1):8-9.
[5][15][16]Creswell J W.Qualitative inquiry & research design: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M].CA:Sage ,Thousand Oaks,2007:130.
[6][9][17]Leavy P.Method meets art:Arts-based research practice[M].2nd,New York:Guilford Press,2015:39-50.
[7]Nielsen L,Cole A L,and Knowles J G.(eds.).The Art of Writing Inquiry[M].Halifax,Nova Scotia,Canada:Backalong Books,2001:274.
[8]Knowles J G.Handbook of the Art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2008:29-40.
[10]胡塞爾.生活世界的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
[11]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J].中州学刊,1996(6):65-70.
[12]Blumenfeld-Jones S.The Artistic Process and Arts-Based Research:A Phenomenological Account of the Practice[J].Qualitative Inquiry,2015(5):1-11.
[13]辛楠.从机械复制时代到电子时代——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20-33.
[14]Greenwood T.Arts-based research:Weaving magic and mea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 the Arts,2012(1):1-2.
[18]欧用生.教师的课程理论化:从诗性智慧到A/r/t[J].教育学报,2012(1-2):15-30.
[19]洪咏善.艺术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美学社群之建构与实践[J].中等教育,2014(1):41-57.
[20]郑江梅子,易晓明.A/r/tography:一种新的基于艺术的教育研究方法[J].美育学刊,2015(1):99-105.
[22]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多媒体技术研究:2012——多媒体数据索引与检索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3,18(11):1383-1397.
(责任编辑 陈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