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皴法是我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一种重要表现语言,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皴法在人物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在笔墨语言的功能性作用和审美意义,在写意人物画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皴法的解读,探索其丰富的表现力,找寻皴法在当代人物画作品中的表现及应用规律,以此来分析皴法在写意人物画中的运用。这样,不但可以让我们对皴法有进一步认识,而且对于当今我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皴法;写意人物;历史背景;运用
引言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皴法是山水画表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对山体树木质感的真实再现、体积的塑造和笔墨层次的表现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绘画技法在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创举。近代,中国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写意人物画开始注重表现人物的神态和轮廓,由此山水画的笔墨程式皴法也悄悄的走进了写意人物画中。在当代众多写意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皴法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但是并没有出现有相关的专著对其进行研究,皴法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应用仍然存在着空白。
一、“皴法”的概述及表现力
1.皴法的概述
“皴”是形容皮肤被风吹后而起的细小皱纹,或是受冻后皮肤干裂而粗糙的表面。在传统的山水画中,历代画家为了表现不同形态的山石地貌与树木的脉络纹理,在描绘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方法,形成了中国画的一个特有名词——皴法。不同的皴法可以表示各种不同的山石地貌,无论崇山峻岭、峰峦彼岸、或是云浮山峦、峥嵘奇崛。
皴法这种绘画语言在中国画史上已存在了上千年,它从产生到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隋唐以前出现的山水画中只有勾染没有皴擦,后五代两宋的山水画中,皴染表现都已经具备。它的出现,解决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质”的问题,为山水画技法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随着绘画历史的发展,皴法已经并不只在山水画中运用,在传统的工笔画、花鸟画以及人物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顾恺之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就使其神明殊胜。”说明在人物脸部略加皴擦,不仅可以加强皮肤的质感,还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
2.皴法的表现力
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中,人物形象的轮廓和神态已经成为了画面强调的重点。而皴法正好符合了写意人物画创作的需要,因此被画家在创作中引用并加以强化,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皴法所具有的表现力。
(1)弥补线条的局限
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水墨画中线条主要用于勾勒轮廓,伴随着文人画的崛起,线条具有了更多的表现力和审美力。在描绘对象时,为了把对象的形体表现到位,当面对一些较平缓的结构时,还要借助于渲染的手法。但当面对大幅创作时,仅依靠线条的表现是不够的。皴法是不同轻重、长短线条的自由组合,通过线的提按形成面的笔墨技法,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能力,弥补了线条在勾勒形体转折和表现对象质感方面的不足。绘画中不仅是线条的简单勾勒,而是用毛笔的中锋和侧锋来表现浓淡变化,以此来强化画面的审美作用。
(2)丰富画面的笔墨关系
用线造型是人物画的主要特点,从技法的表现来看,皴法的出现也是线条发展的结果,如披麻皴、解索皴、卷云皴等,都表现出修长和放射状等特点。并且皴法和笔墨是相互联系的,皴法具有笔法和墨法的双重属性,表现出来的可以是点的组合,也可以是线的组合。画家通过细致观察,通过笔墨运用不同的皴法去表现不同的对象,从而增强画面的笔墨关系。同时,不断地强调笔墨来丰富画面,使观者感受到画面丰富的内涵。
(3)增强人物画的立体感和质感
皴法可以加强写意人物画的立体感和质感,这是因为山水画中皴法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西方素描发挥的效果,使画面细腻,生动。皴法的细微差异会带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所以善于运用皴法可以真实的表现这些细微差异,更好地加强表现对象的质感。
二、皴法运用于写意人物画中的历史背景
自皴法在山水画中出现以来,就或多或少的被人物画所吸收和运用。我们可以从流传到今的绘画作品中看出,人物画是我国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画科。在秦汉之前,人物画刚开始萌芽,在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的历史发展,人物画在画史上日趋完善,但是,在这一时期我国人物画还是以工笔为主,直到两宋期间,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写意人物画逐渐呈现出了萌芽之态。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传统写意人物画在宋代屈指可数,尤其是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他深受古代禅宗思想的影响,用笔豪放,一气呵成。画中的禅宗二祖,五官的精勾细点和衣着的纵逸阔笔形成鲜明的对比,皴擦穿插其中,改变以往人物画工谨细致的特点,打破了传统人物画中纯用线描来勾勒形体的界限。其后南宋画家梁楷又将这种豪放笔调的作画方法向前发展了一步,他受儒、道、释三教思想的影响,创作了简笔人物画。代表作《泼墨仙人图》虽然画幅不大,却气勢逼人。画中的人物从上衣到裤子及草履,几处干皴,笔墨变化生动,极具动势。从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写意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已经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而皴法作为一种笔墨技法,已在写意人物画中有所萌芽,使画面笔墨更为自然奔放。
纵观历代流传至今的写意人物画,许多作品中有出现过皴法这一技法,如宋代法常的名作《目墨达摩图》运用淡墨渴笔勾画出形象,在人物面部胡须及衣服领袖一两处进行简单的皴擦,显其画面渴而不焦;清代闵贞《刘海戏蟾图》中衣服用粗披麻皴表现,衣服的领口和袖口处用淡墨简单的皴擦,给人感到画面薄而不平的视觉效果;画家黄慎《捧花老人图》中主人公衣褶处有方有圆,用笔有皴有勾,增显人物的体积感和质感;华喦《观音像》中人物头发用披麻皴所描绘,并用浓墨破淡墨,湿笔进行勾皴间以干笔枯墨,增加画面的笔墨层次。
我们在传统的写意人物画中可看到,虽然皴法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有所出现,但在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简单的,画家们只是在用笔中简单的对皴法进行了借鉴,并没有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它仍然是传统山水画中重要的表现语言,在写意人物画中并没有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格存在。到了近代,随着西画造型观的引进,我国写意人物画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人物画中注入写实主义因素,如何运用已知手法去创作,这给当时的画家们带来了困扰。为了充分表现人物轮廓和神情一部分画家将注意力转向了皴法,用来表现画面的点面勾斫,以此开辟了写意人物画崭新的面貌。
三、皴法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的具体运用
当代世界画坛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绘画深受西方写实观念的影响,人物画家们高举“西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大旗,对写意人物画进行不遗余力的创新,这些思想给当今写意人物画注入了新鲜血液,由此写意人物画进入了一个创新写实的时代。皴法也越来越多的被许多人物画家大量应用,成为了写意人物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皴法运用于当代写意人物画开始于徐悲鸿,他曾留学到法国学习西画,而在传统绘画中受任伯年的影响,主张现实主义。在其作品《愚公移山》中,画面人物形象的部分就是用毛笔着墨进行皴擦,表现出来的素描效果,有明暗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写实;其后画家蒋兆和先生深受徐悲鴻的影响,把人物画的线描和西画中的素描技法相结合起来,在创作中用笔用墨更为大胆,先用干笔进行皴擦而后湿染,从作品中看到皴擦的笔痕,更加近似于传统绘画的表现;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画家的作品用皴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如周思聪的《矿工图》、姚有多的《新队长》、刘进安的《老农》等。
皴法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笔墨技法,其种类繁多,历代画家为了在绘画中更加方便的运用,因此按照中国画笔法的表现将其归纳为三类:线皴、面皴、点皴。其中,在写意人物画中常常运用线皴和面皴,而点皴则运用的相对较少。我们就从这三方面来概述皴法在写意人物画中的运用。
1.线皴的运用
在国画中,通过各种的线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皴法统称为“线皴”。如长披麻皴、短披麻皴、乱柴皴、折带皴、卷云皴等都是我们常见到的线皴。它在绘画中多用拖、顺和逆峰的笔法画出,它往往根据不同形质的对象来进行描绘,通过变化丰富的线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来刻画结构和塑造形体。
线皴最能体现中国画以线造型方法的主要特点。在当代画家赵奇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合理巧妙的运用线皴来塑造人物和马的形体结构,大量的运用线皴来描绘衣褶,以此来表现衣服的质感。并且画面中线的组合是根据所塑造人物形态纹理的需要,进行穿插排列而组成的,由此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造型语言和艺术风格。从画面中还可看出,人物画中线皴运用需用线灵活,随时变换,从而在变化中求得统一。
2.面皴的运用
所谓“面皴”就是用毛笔在画面中描绘的每一笔笔触都要呈现出一个较宽的面来,用笔大多为侧峰扩笔作画,用笔肚横扫,并且皴出的每一笔触都应该成为大小不同的一个面,体现出线的长短粗细变化。在传统皴法中,如刮铁皴、斧劈皴、拖泥带水皴、马牙皴等均属于面皴。在人物画创作中用笔要皴擦并施,果断利落,用较多的水分,从而使画面达到水墨淋漓的效果。
在写意人物画中,我们常看到的面皴是有规律的长短和窄宽的排列组合。与线皴相比,没有那样的错综复杂,并且排列组合是平行的,以求得画面的多层次笔触排列。其中面皴运用在写意人物画中,主要强调用一个个面来塑造人物的质感和形体,并且我们在画中所看到的面皴大多是斧劈皴,均是有棱有角的描绘,它要求在用笔时要侧锋阔笔的表现对象的大体面,有墨有水,勾皴结合,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凹凸结构变化的棱角分明,来体现描绘对象的生动之态。如当代画家吕子扬的作品《09年4月30日艾友矿》,该画运用面皴刻画出矿友们形体转折的变化,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动态感。并且灵活运用了更多的的笔法和墨法,在传统面皴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人物形象表现的更加清晰。画家有目性和规律性的进行皴擦,笔墨清秀淋漓,画面浑然一体,极具时代气息。还有当代著名的水墨人物画家张乾元先生,其名作《奥斯曼军乐》刻画的众多人物在合唱军乐的场景,画面中运用面皴来表现衣服纹理,多为大斧披皴,用笔干练,也有较少的线于结构转折和轮廓处描绘,笔墨变化丰富,多为侧锋用笔,有阴阳顿挫与轻重缓急的变化。
3.点皴的运用
在山水画中,点皴就是用淡干墨和各种点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皴法,也就是根据各种点组合而形成的皴法。如钉头皴、豆瓣皴、雨点皴、米点皴等都属于点皴类。它对山石树木的描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写意人物画中,对于线皴和面皴,点皴则运用的相对较少,一般只是起到了协助的作用。如吕子扬先生的作品中,就把点皴有意的融合在面皴中,矿工面部的眉眼间、颧骨处、鼻头下处就运用点皴,几笔皴擦就突显出人物的面部结构,增强了立体感,笔法和墨法相得益彰。
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中,我们看到众多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所推崇,不仅画面造型优美,而且也运用了丰富的笔墨技法。其中皴法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并且线皴、面皴、点皴在画面中交融表现,没有绝对的分离,丰富画面的语言,展现出了逼真的人物形象,给写意人物画带来了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张 渊.中国山水画皴法解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69.
[2]白庚胜.中国画–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41.
[3]张丽华.中国人物画技法与创作[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4.34.
[4]吴山明.中国历代人物百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64.
[5]张乾元.中国当代国画名家张乾元画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2.
作者简介:郭宏(1993.3—),女,汉族,籍贯:山西吕梁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国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