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

2018-12-01 05:56许继强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德治国王孙大德

许继强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率大军兵临周之洛邑,周王极为惶恐,派王孙满“慰劳”楚军。面对盛气凌人的庄王问“九鼎在国,其大小轻重如何”时,王孙满从容答道“欲一统天下,在德不在鼎”。庄王听后沉默良久,稽首王孙满后率大军而退,回楚后修身养德、以德治国,后来楚国大治。王孙满能于危难之际,劝退百万大军,正是道出了立國立身的关键——“德”。

德者,得也

看到“德”字,很多人自然就联想到“道德”,其实这两字连在一起是汉魏以后变成的口语习惯,尤其是唐代开始,《老子》一书被称作《道德经》之后这种情况更常见。王弼注解《老子》第三十八章说“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德者,得也,得之于道,发而为光辉,让我们有所得。

德有不同的层次。《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之人深刻领悟德的本质即道,不执著于德的形式,能够“随心所欲不逾矩”,而下德之人,要能“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德有不同的方面。《周礼·地官》篇中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尚书·皋陶谟》中定义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中国人又讲五行,进而有五德之说:金主义德英勇刚毅,木主仁德直条腾发,水主智德智慧通达,火主礼德热情开朗,土主信德厚重广博。

其实德本没有不同,只是每个人领悟“道”的层次不一样,正如慧能大师所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德者,得之于道也,得小道者小得,得大道者大得,德就是道的外延、形式和表现。如果说道是体,德则是用,道就是本质、根本,德则是外在、体现。道德本为一体,就像灯光的关系,灯开则光,灯关则暗,灯光本是一体,只是内外之别,体用之分。

德者,安邦定国之基

中国的重德传统由来已久,西周时期就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强大的商王朝的灭亡引发了西周统治者对治国理念的思考,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上天只降天命于有德之人,“德”在周王朝统治者那里被提高到了安邦定国的高度,“以德配天,敬德安民”成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阐明了“为政以德”的独特作用。西汉与民休息,以德治国,国力强盛,四海宾服。此后各个朝代都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安邦定国之基。德治为基,政通人和,每个人内怀仁义之心,外行中庸之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民复孝慈。

德者,立身处世之本

孔子说过“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强调了做人应该德才兼备,更强调了道德对立身处世的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则为非作恶越大”,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对先师孔子言论的进一步阐述。现在有的人不积厚德,却总是想追名逐利,不知“德不配位必有灾”,过后才悔之晚矣。

只有提高德行,才能成就越大;投机取巧,实乃舍本逐末之举。大德君子,少私寡欲,善待他人,众所钦敬;无德之人,念念为私,损人利己,众人所恶。有德行的人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让人愿意亲近,“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效法大地,把姿态放到最低,包容万物。养大德、扩格局,“利万物而不争”“长万物而不宰”,如大地慈母般对待万事万物,居下而汇众流、广博而聚人心,才能更好地修身养性、泰然处事。

身心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真正健康的人,一定是内心舒乐、有道德的人。孔子说“大德者必得其寿”,《黄帝内经》讲“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一个有道德的人,志闲少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内无私曲、外无私求,光明正大、谦礼待人,故而能长寿。?

(冯忠方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7月27日 图/潆夏)

猜你喜欢
德治国王孙大德
都是自负惹的祸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研究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积微善,成大德
新形势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再探
萋萋芳草忆王孙
大德不酬 为善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