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李月胜
数学生态课堂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理解和尊重生命出发,创设自然和谐的良好氛围,有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开放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经历科学探索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种课堂文化的积淀。创设数学生态课堂,积淀课堂文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在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中资源的绿色消费,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然消费的规律,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即适度、适量的教学内容和其他教育资源,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使资源合理的消费与促进学生的发展相统一。
在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中,怎样才是资源的绿色消费呢?从质的层面上分析,数学课堂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应该是自然、健康、纯洁、无污染的。这就表示数学教学中所选择的情境应该是生活的、生动的,是有利于新的信息生成的、生长的。从量的层面上衡量,教学资源的配置既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又不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即对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进行定量精选。从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层面上考量,一方面要赋予知识生命意义,对其进行激活;另一方面要对同一资源进行多次使用,综合利用;再一方面,视学生既为资源的消费者,也为资源的创造者,师生在运用资源消费的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资源。
以人为本体现在关爱生命、尊重人格、适应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创设利于学生发展的精神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关心人、激励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中打造以人为本氛围,就是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安全平等的精神空间,关注学生的精神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发展舞台、体现课堂的公平教育。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比较数的大小》一课中,比较2530元与3680元价格的高低和2530元与2350元价格的高低。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究,大多数学生统一了从高位向低位相同数位逐个比较的思路。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法:可以先不看两个数末尾的三位、两位或一位,然后比较,也很简便。教者立即赞扬鼓励了这位学生:“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真的没有想到。”教者又引导大家运用数的组成进行分析,使之“知其所以然”。再引领学生们尝试用这种方法进行练习比较。最后,教师把这种方法以发现者的姓氏进行“命名”,这样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自我生命价值的超越。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只有开放的、可以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转换的系统,才能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是指课堂在开放的条件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相互作用,使之达到渐进式相对平衡的有序状态。所以,保持数学学习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的重要举措。
为了实现动态平衡,首先,加快物质能量循环的速度。数学生态课堂中,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开放课堂的探究时间和活动空间,增加信息摄入量。通过调节与控制,产生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促进信息快速流动与增殖,实现信息输入、输出的平衡,即让学生不断经历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认知过程,促进生命个体认知结构的螺旋上升。其次,提高物质能量运用的效率。对数学教学资源深入钻研、合理运用、精彩呈现,精心选择课堂探究活动和互动反馈方式等,及时把数学资源信息转化为认知技能的物质能量,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生命个体各阶段认知能力动态的相对平衡。再次,协调师生和谐发展的关系。数学生态课堂中,建立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协调相互之间对立统一的合作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促进生命个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实现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例题中两名孩子平均分三种食品,每人分得的苹果、矿泉水的数量都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但在平均分一块蛋糕时,产生了“半个”无法用整数来表示的认知矛盾冲突。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比较,逐步建立并理解了新知“二分之一”的意义。这一过程从产生困惑到解决问题,从认知失衡到建立新的平衡,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坚持动态平衡,就是为了实现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师生情感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使学生在动态平衡过程中,完成认知不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数学生态课堂文化积淀过程中,协同进化是指教师与学生这些课堂主体之间,随着课堂教学的步步进程,在自主参与进程中,相互影响互动、相互适应和促进。这主要表现为重视几个方面的形成过程。
1.重视多样性的形成。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练习内容、反馈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多样性,数学生态课堂使学生在多样性的思考中,正确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抽象和推理能力,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发展,达到协同提升的目的。
2.重视良性互动的形成。数学生态教学中应不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多维互动中实现协同提升。
3.重视竞争机制的形成。数学生态课堂中,引入合作、竞争机制,形成合作、竞争氛围,使学生在协同、竞争的过程中,增强求知欲、建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促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使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得以整体提升。
例如,在进行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比一比、赛一赛。经常提出:“看谁运用的方法多?”“看谁解答的方法妙?”“看谁说的别人最容易理解?”“看谁最先发现?”等等。这些能诱导学生群体发生互助和竞争,在互动中理解知识、增长智慧、共同发展,让师生在民主、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形成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在自主感悟,主动建构,交往互动,互惠共生中,提升数学素养,形成课堂文化。
共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互惠互利的关系。数学生态课堂文化中的互利共生,主要是指在认知、智力、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习者之间,在共同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行的直接或间接联系,这种联系使他们在学习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共生。
在数学生态课堂中,首先要善于发现差异,了解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水平的不同起点,找到学生之间互利共生的结合点和着眼点;其次要尊重差异,依据生态的多样性特征,容纳各种不同学习风格和水平类型学生的存在,让学生之间在互补的过程中互利共生;再次要善待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整体“一刀切”,要允许并欣赏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品质;最后要运用差异,一方面运用差异实现互助,另一方面运用差异实现互动,通过不同特点学生之间的互助与互动,实现对资源的共享,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在数学生态课堂中相互取长补短,也可以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