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乔 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现在很多学生概括能力薄弱,在概括时往往只会照本宣科,抓不住重点,不会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简明扼要的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透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课文的许多重要信息,题目甚至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题目揭示了主要人物,如《诺贝尔》《郑成功》;有的揭示了主要事件,如《虎门销烟》《徐悲鸿励志学画》;有的揭示了中心思想,如《微笑着承受》,等等。概括这类文章,我们不妨围绕课文题目,来充盈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虎门销烟》一课,学生读完题目就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在虎门滩销毁鸦片这件事情,笔者再让学生围绕课题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扩充成一句话,学生脱口而出:19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滩销毁了两万多箱鸦片。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如果加上虎门销烟的意义,内容不就更全面了?在笔者引导下,学生再次充盈了语句,使概括更加具体。这种概括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概括,同时也能让学生知道如何把主要内容说具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题目,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生发疑问,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归纳。这些问题通常就是学生用来概括课文内容的助推器。它们可以使学生在思考和概括时更有方向性,做到“言之有物”,也可以让学生的表达更具条理性,做到“言之有序”。如教学《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教师可以紧扣课题,问学生:“读了课题你们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哪吒为什么闹海?”“他是怎样闹海的?”“闹海的结果是什么?”这几个重要的问题就在学生的回答中自然生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将答案有序地串联起来,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紧扣课题,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能使学生快速提炼出文章的重要信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像这样的课文有不少,如《虎门销烟》《徐悲鸿励志学画》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会概括。
小学阶段的许多课文,大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构段方式,有的是“总分总”,有的是“总分”,有的是“分总”。这类课文,都会有表示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句子,这样的句子称为中心句。在指导学生概括这类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只要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再把每段中心句链接起来,就能快速概括出课文梗概。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所以概括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段落的中心句,再让他们把句子串联起来,学生就能一下子概括出课文的内容梗概。除了中心句,我们还应该注意文章中的过渡句。这类句子主要是承上启下,起到总结上文、引领下文的作用。学生在概括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就能快速、准确地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如《莫高窟》,课文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链接这两段的就是“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句过渡句。如果学生抓住了这句话,就能快速提炼出彩塑精妙绝伦和壁画宏伟瑰丽的特点,那概括主要内容时就会简单很多。
文章中的关键词主要是指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在文中有着特殊含义的词语。在阅读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抓住了整篇文章的主旨,就能更好地理解概括课文。因此,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成几个关键词语,再将几个词语整合成一两句话,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提炼出来了。那如何来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呢?如果是叙事类文章,我们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提取与之相关的关键词;如果是状物类文章,我们可以提取描写事物特点的关键词;还有一些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能够直接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都是文章中的关键词。如学习《日月潭的传说》一文,由于课文是一篇叙事类文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学生一下子很难概括出课文的内容,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罗列了一些本身就需要理解、掌握和积累的四字词语:漆黑一团、一筹莫展、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降伏恶龙、拯救日月。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很久以前,两条恶龙吞了日月,天地漆黑一团,当人们一筹莫展时,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降伏恶龙,拯救了日月。这样一来,学生概括起来轻松而方便,简洁而准确。
小学阶段的文章,还有部分段落无法分清,也没有关键词句,这样的文章是学生概括时最无从下手的。针对这类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炼出各段小标题,再归纳合并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无论哪一篇文章,都是由一个个句子,一个个段落组成的,但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作品的内涵往往是由一些关键句子、关键段落决定的。因此,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寻找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如何判断主要人物呢?笔者告诉学生主要人物一般都是作者花较多笔墨去描写的,并且有着正能量的具有某些优秀品质的人;其次,指导学生找出与事件相关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关键词句,利用这些关键要素来提炼小标题,概括段落大意;最后将这些小标题连起来就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明确了课文主旨。
一篇文章通常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我们教学中常常会让学生先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将段落大意串联成课文主要内容。可是,遇到一些篇幅较长自然段比较多的课文时,就需要我们先将段意凝练成简短的小标题,再进行组合。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学生了解每段内容后,就可以辅导提炼出各段的小标题:决心盗火、偷取火种、受尽折磨、重获自由。在此基础上,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概括时也并非所有小标题一个不落,我们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总之,概括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根据文本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概括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在现代教学中也是不可忽略的,是训练说话和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重视概括训练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需要。当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非一蹴而就,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引导学生增强概括意识,学会概括方法,提升概括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