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邵店镇友谊小学 庄振岩
不难发现,多轮的课程改革已让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多变化,就教师而言,我们在教学观念方面,在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等都有了质的改变,而教师的改变自然就带来了学生的课堂表现的变化,他们较之以前表现得更活跃了……但是,客观地讲,很多情况下,我们容易只追求课堂形式而忽略了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追寻,比如课堂效度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性尝试。
新课改确实在很多方面让我们教师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教学情境的设置,就成为很多教师的课堂必然选择。我们教师为什么对设置教学情境如此热衷呢?这主要是由于借助这种方式,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现实生活场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对接,可以很自然地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感化。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如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时,笔者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1)谈话式引问:同学们,你们今年都多大了?都有多高?从呱呱坠地到现在,你的身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一谈你都会通过什么方法将这一变化表现出来?(2)学生分析:分析教材例1呈现的一学生从6岁到现在的身高变化统计表,讨论该生的身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说说身高的变化与年龄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3)学生讨论:讨论该怎样才能更明白地将自己的身高变化表现出来。(4)引出课题。通过几个追问式的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这样的设计,引入课题教学借助的是学生现实生活中惯常谈及的话题,这就显得非常新颖和有趣。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下面要学习的知识的现实意义,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渴望;好处之二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而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这就在无形之中将课题引出,让学生非常自然地步入新知识的学习实践当中来。
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我们惯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说这种手段是比较原始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太老套了就弃而不用。事实上,做好了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就能让课堂显现出无限生机来。
还以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为例,在引入课题之后,在认识折线统计图这一环节,笔者设计了四个逐渐深入的步骤,每个步骤中,笔者主要都是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的:第一步,主要引导学生对统计图做初步观察。首先,笔者告知学生何为折线,接着提出观察要求: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读图,用心考虑,该折线是如何画出来的呢?学生思考交流明确之后,笔者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你们知不知道图上的这些点的位置又是如何定下来的?这一问题解决之后,笔者又做了进一步的追问:由此看来,点的位置和身高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学中显得水到渠成,就是成功的问题设计。这主要是因为这样的问题是贴合学生的。怎样的问题设计才是贴合学生的呢?笔者认为,所设计的问题能触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波及学生的知识经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根据问题,不断地对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就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能够自己去发现的感觉真好。
环视现在的课堂教学,多数教师都能注意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比如,对于学生团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对于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在具体生活当中也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五年级下册教材第80页)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1)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具体包括如下环节:①指定一名学生读题,明确题中所了解的信息,并要求他们根据题意进行列式;②提出问题: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③引导比较:此道分数加减算式较之前面所学的有何不相同的地方?(2)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①分母在不一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把分子直接相加呢?为什么?待学生作答后,教师小结,接着提出问题②:那么又该如何去进行计算呢?这时,让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明确结论并进一步提出要求。
这样的设计是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他们在小组探究之中进行合作学习,在汇报有关交流的过程中悟出了相关的知识。这样,就做到了对有关内容的深层次思考。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一定要有一个恒定的目标追求,不能为了一些浅层的甚至是浅薄的东西,而忽略甚至放弃了一些纯粹的东西。所以,我们在追求新理念、新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扎扎实实地把最基本的事情给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