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宾山小学 杨 云
审美化教学的本质仍然是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把枯燥的被动学习变成一种身心愉悦的审美活动,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而德是存在于孩子们生活之中的“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所以说,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的审美化水平,养成学生乐意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教师就是那个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人。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的坐而论道、照本宣科,坐到那里,把品德高高地挂在天上,把生活远远地抛弃在课堂之外,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具备审美化教学特征,触动不了学生道德神经。所以,教师应该尽量把教材道德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然后引导学生在生活的经验中发现道德之美。
在《公共汽车上》的教学中,教师开门见山导入课堂,引导学生交流、讲述自己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的事情。接下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图画中的曹阳应该怎样做,怎样想,是大哥哥应该怎样做,怎样想,是老奶奶应该怎样做,怎样想。然后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时就不是如果你是谁的问题了,而是你就是谁的问题了。这样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感受什么是尊老爱幼,什么是遵守秩序。
公共汽车是学生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东西,所以这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发现蕴含其中的美。这节课,教师就通过在课堂上把生活还原再展示出来的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方法,把生活之美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
品德与社会的审美化教学,就是把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把教学作为审美艺术,不但要在生活中发现美,更在生活中践行美、创造美。教学中,教师除了把生活搬进课堂,还要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师应该转变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对学习生活繁杂枯燥的认识,让学生感觉学习原本并不繁杂,更不枯燥,原来生活就是学习,原来学习还可以如此的快乐。
在《我做志愿者》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什么是“志愿者”,让学生明确“志愿者”是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无偿服务的一类人。然后以教材的2008年奥运会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一个志愿者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有能够服务的技术和才华。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要服务的群体或事情,陈列出要做好这类志愿者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本领,最后,把学生引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真实地体验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志愿者。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志愿者”这个名词,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志愿者”不再是学生头脑中的一个名词,而是自己积极参与的一项活动。这样开放式审美化教学形式,不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更主要是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可以这样定义品德与社会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以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教学追求的方向,以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为终极的教学理想。生活是复杂多变的,而小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生活视野并不是很多、很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扩大学生的对生活的审美范围,以便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战争何时了》一课的教学中,这节课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单情况。但是这些内容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毕竟已经非常的遥远,如果教师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不但不能让孩子们认识战争,反而可能让学生觉得战争已经过去,战争与我们无关。所以,这节课,除了给学生讲述这些内容,教师还必须依据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情况,给学生明确在当今的社会局部战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新闻视频给学生播放战争的情况,尤其是那些与孩子们有关系的战争新闻,更应该多给学生展示。
对于中国“00后”的孩子们,他们并不认识“战争”,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战争是真实存在着的。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刻意地粉饰世界太平,而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热爱和平。
把抽象的道德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前提;而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提升;总之,在课堂中学会审美,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践行美,在学生的发展中学会用美去创造生活、融入社会,是品德与社会教师肩负的责任、担当的使命。
[1]许春霞.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5(09).
[2]黄修钟.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生活气息[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