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地域特色 做好非遗传承

2018-12-01 07:56
教育家 2018年31期
关键词:纸艺畲族动手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如何让非遗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使之可学、可感、乐学、会学,融会贯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植民族自信、爱国主义情怀,是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究的问题。

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以“文化立场 儿童视角 艺术表现”为导向,努力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建构校本课程体系,让“非遗”逐渐走进孩子的心中。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关注地域性和经典性

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在传承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调查了解地方文化资源,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传承价值的项目内容,勾连融合,形成体系。五缘第二实验学校以上古文化为主线,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非遗项目有选择地进行编排,同时植入上古时期历史文化元素及区域畲族文化元素,让学生在非遗传统手工艺课程学习和制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上古时期文化和畲族文化。

陶艺、扎染、纸艺、畲族服饰、上古文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棉花画为闽南漳州地区有代表性、具有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艺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文化的代表之一。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的产物之一。它具有唯一性,每一份作品都独一无二。因此,以其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

上古文化以玉器为线索,讲述了中华八千年玉文化的历史传奇,揭秘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秘史前先民的生活,感受远古时期的魅力。

畲族服饰,是闽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之一,是厦门唯一一个有成规模聚居地的少数民族——畲族的特色文化。它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空中的云彩、雨后的彩虹,往往定格于衣服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艺术情感,使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棉花画始创于1963年,漳州一带弹棉匠为寻找弹棉行业的新路,大胆创作,把附在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画分离出来,运用扎、塑、贴等工艺手法,配上无光纺布山水画作背景,镶入精致的玻璃镜框,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纸艺创作种类多样,包括剪纸、衍纸、纸雕等,本身的可塑性也相当高,是极佳的美术创作素材。纸艺DIY,可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像孩子一样如醉如痴。

学校旨在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设置,让学生了解这些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的积淀,使其被文化遗产丰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以及意义非凡的内在价值所震撼。

在课程建构中关注儿童性和规律性

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心智发展的规律,尽可能顺应不同年龄段、不同个性儿童的兴趣。学校根据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年段设置相应课程,将非遗文化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学校常规课表中,确保每周每班一课时、两周合并安排的教学时间。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黏土有更强的兴趣,安排的是陶艺课程,让学生脑随手动,在动手中培育专注耐心,提高动手能力。二年级学生除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之外,更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的欲望,选择扎染课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散思维,动手创作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且我校畲族原住民学生占有相当比例,因而选上畲族上古文化课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上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更强,更希望彰显自己的个性,故而选上棉花画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学习特殊的艺术形式,同时也认识闽南地区独有的艺术文化。五年级的学生在细节的把控上更加到位,也能耐心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也更会举一反三地学习知识,故而选上纸艺课程,教授学生各种技法,让学生融合创作,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纸艺技艺。

除了年级人人参与的校本课程的普及性课程外,学校还在常规班级中挑选兴趣浓厚有发展潜质的孩子,组建“小小传承人”团体,每周增加两次的社团活动时间,深入学习研究。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学生的个性及特长的发展以及艺术鉴赏力、创造力等素养的提升。

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实践性和创新性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依托培训机构,依托校外基地,寻找民间艺人,传统文化史文化+动手制作,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化说教式的教育为实践体验式,让学生动动手、润润心,使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相结合,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认知和成长,以美育成果化人育人。

传统的传承方式受限于民间自发或自律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形式。走进校园之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式方法可更为丰富多元,可创造性地运用新时代的教学手段及现代的表达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气息。在课程导入时,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魔法教室全息投影,采用沉浸式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课程,让学生在魔法教室里通过短片、动画等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课程内容,通过触摸、互动,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感知。在动手实践环节,用多媒体尽可能还原非遗作品创作的制作工序、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领会方法技巧,有效指导学生的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在创客教室里,用3D打印机使自己的艺术创作得以成型。在成果展示阶段,班级、年段举办作品展,通过展板、展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在学校艺术节相应地组织各种比赛、表演,以“非遗市集”展示活动成果,如纸艺现场制作大赛、陶艺棉花画作品展、扎染、畲族服装秀、畲族舞蹈表演等。在“六一”儿童节的亲子游园闯关中设置非遗闯关项目,促进亲子互动参与……使非遗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文化中。在学校的环境文化里,也融入非遗元素,在学校教学楼的其中一栋一至四层的楼道,开辟非遗文化长廊,介绍课程内容,展出学生作品,进行环境文化熏陶。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为核心,寓教于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学习。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在艺术创作、动手实践等一系列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传统文化凸显现代意义、体现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推进美德教育。

猜你喜欢
纸艺畲族动手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纸艺——鸟
永安“三月三”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动脑动手轻松闯关
纸艺插花技术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纸艺大丽花
动口不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