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的真相

2018-12-01 07:41彭家祥
家长 2018年10期
关键词:谎话体罚幼小

□彭家祥

家长需辨清儿童撒谎的真伪,既不使孩子蒙受不白之冤、不刺伤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不给他们造成任何撒谎的机会,从而逐步引导他们明确是非观念。

人们常以“天真无邪”来形容儿童的幼小心灵纯洁无瑕。但是,许多父母却又发现,孩子有时会“睁着眼睛说瞎话”,这让父母感到迷惑不解。特别是孩子当着他们的面说谎话,更让他们感到有一股发自心底、难以遏制的愤怒。

为了制止孩子“撒谎”,有的父母规劝孩子,而有的父母则实施威吓或体罚,然而大都收效甚微。在这里我想应提醒父母们:孩子“撒谎”,也有真伪之别。

真诚的“谎话”

所谓撒谎,是指有意编造与事实不符的话。孩子有时虽也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但那不是他们有意编造,而是他们真正的思想认识。他们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与成人不同,甚至恰恰相反。比如,同一个物体,尽管在近处看着大,远处看着小,投射在眼睛视网膜上的映象大小不同,成人仍可辨清这是同一种物体,这在心理学中叫作“知觉的恒常性”。孩子就不同了,他们没有“知觉的恒常性”,他们在高山之上看下面的汽车,以视网膜上映像的大小做判断,可能认为这是一辆玩具汽车。如果孩子说这不是汽车,是玩具,你能说他是在撒谎吗?

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知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一条潺潺的小溪,在他们眼里是一条湍急的河流;一个小小的土堆,在他们眼里便是一座巍巍的高山;一个小小的蚁穴,在他们眼里便是个神秘的宫殿。他们对于大小、远近、轻重、高低的认识,往往与成人不同。他们往往把“蜜蜂”叫“苍蝇”、把比他们高的孩子叫大人。一个少年欺负了他,他说欺负他的是个“大人”,这种事情发生后,很难引起大人的注意,往往主观臆断这是孩子在撒谎。

世间事物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儿童只能以他们有限的心理水平从个别方面来认识世界,他们不能对事物进行精细的比较、判断、概括。他们的概念只是初步的、不完善的。遇到上述情况,作为父母,我们只能耐心引导,使孩子明白他说的和事实是不一致的,以及怎样说才是对的。否则,我们用撒谎来评断孩子,只能让孩子蒙受无法解释的冤屈,使他们幼小心灵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逼出来的谎话

有些孩子常说谎话,不少情况下是大人逼出来的。比如,大人不在家,孩子想吃糖,不小心打翻了糖罐。父母回来看见糖罐碎了,孩子身上全是白糖,明知怎么回事,偏偏还要瞪大眼睛问:“谁把糖罐打碎了?”孩子已知错,但是从大人的神情之中也看出承认的后果,因为此时,孩子可能惶惶然不知所措、不敢承认,甚至用拙劣的撒谎自卫。有时他也明白大人了解底细,但对大人明知故问设下“圈套”十分反感,故意不承认自己干了错事。所以,对他“逼供”、体罚都无济于事。当孩子处于尴尬境地的时候,以体罚向孩子“逼供”,不仅会使孩子不诚实,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时,孩子的内心处在矛盾冲突之中,有些孩子就会无意识地咬指甲或衣襟,这是孩子情绪不好的危险信号。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多次,孩子就会由焦虑不安引起心理性疾病。

另外,有的孩子撒谎,有可能是跟大人学的。如果大人言行不一致、出尔反尔,或者轻易许诺办不到的事情,使孩子大失所望,都可能使孩子无意识地学会了撒谎,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警惕。

那么,面对孩子做错了事该怎么办呢?首先,父母不要扮演法官的角色,应心平气和地鼓励孩子说实话,然后向他讲清道理,或者指出问题的实质,不给孩子造成撒谎的机会。比如,“我知道糖罐是你打碎的,怪可惜的,下次吃糖等妈妈回来给你拿。”这时,孩子既会有做了错事的内疚之情,又会感到家庭的温暖,更容易听大人的话,这样远比让他受一顿皮肉之苦要好得多。

总之,家长需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辨清儿童撒谎的真伪,既不使孩子蒙受不白之冤、不刺伤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不给他们造成任何撒谎的机会,从而逐步引导他们明确是非观念,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育都是有益的。

猜你喜欢
谎话体罚幼小
浅谈家园校协同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10岁及以前体罚经历对医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幼小衔接的意义及有效策略研究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说谎话的狐狸
谎 话
谎话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