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言为心声,文章作为生命体验、感悟、思辨的文字表达形式,自有其独特内涵。侧重技巧和策略的作文教学存在重大问题,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旗帜的新课改为作文教学打开了全新的局面。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水平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笔者认为,把握核心素养才是提升作文教学效果的关键。
笔者所在的首师大燕化附中曾就高中生对作文的态度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高一、高二、高三“讨厌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73%、79%和84%。很多语文老师不禁反省:“三年来百余节的作文课换来的却是学生对写作的厌烦与畏惧,在教学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人教实验版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并不是专门的作文教学案例,可操作性差,大部分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仍是按照“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的老模式操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创造欲望。同时教师对于写作训练的应有顺序欠缺精准的把握,对写作教学的内在本质性规律欠缺深入探索,缺少对学生写作科学、系统的引导,尤其是前期引导不够,而后期又点评过于笼统、空泛,往往造成学生不知所往。
目前,高中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往往是这样的:教师大谈写作技巧和模式归纳,有的教师大谈“四种技巧开头”会提升作文档次、“用好材料是提升作文的关键”,有的则一味地强调“情感类作文提升要略与模拟题设计”和“性灵理论”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意义。教师面对应试作文及升学的压力,很多转战技术主义,煞费苦心地希冀用技巧教学来帮助学生作文收获高分。这样的做法也同样充斥着中小学作文的语文教学课堂,因此著名语文教育家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性的散文”应试化让学生作文“虚情假感”盛行,“我国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能力。高中写作,就其具体过程而言,实际是充满着联想、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内容的思维过程,从根本上反映着学生写作中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创新性以及独特的个性。
笔者认为,作文的提升首先应该是让作文内容回归学生语文素养实际,回归学生生活自身,正所谓“我手写我口”。因此,作文教学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要去引导学生基于自身语文素养水平,反观、梳理、提升自己生活当中的人、事、物。在作文指导当中,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表达自己的生活,着重在学生的情感点和兴趣点上找突破口,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寻找有效途径。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写作打开宝库。阅读促进写作,通过跨媒介阅读、整本书阅读等任务群学习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社会,认识人生,提高理论水平,通过加强语文素质来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在笔者看来,只有基于学生自身语文素养层次和自我生活经验水平的写作教学,才能实现将作文的话语权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想说就说,想写能写,从而写出水平较高的作文。
一般认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年龄较小,二是经历简单,三是缺乏记录反思的习惯。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一个学生其实都有自己多年语文学习的素养积累,有自己多年的爱好积淀,在信息社会和智能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自己偏好的信息有惊人的储备量,这成了确保每一个学生作文得到提升的前提。
阅读促进写作,读书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传承文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才思不竭,情操高雅。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不但要完成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语言知识、发展学生言语、培养鉴赏能力的目标,还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把课文的空间范围引申拓展到社会中相关的人和事,教会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性、认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自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教会他们懂得精神享受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健康个性,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心理层面上,作文信息的获取局限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器官。由于视觉信息的强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会纯视觉化;由于认知的归纳习惯,学生写作时默认的状态则成了“模糊归纳”。因此,写作训练要认识到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从信息的获取途径上引导学生去丰富生命内涵,使写作更加的生动、鲜明。作文提升的最高层面应该是思维、审美、文化、思想内涵的达成,这一部分长期以来缺乏有效指导。就中学生写作而言,教师虽然不会要求所有中学生的写作提升到文化思想层面的高度,但是应着重引导优秀的学生在这一方面做一些尝试,可以通过思维提升、时空把握、论文写作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突破。
利用高中小论文写作整合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上,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将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能力整合起来,其中小论文写作指导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笔者从教以来一直尝试指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无论文章长短,如何将对某一领域问题的探究过程及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了小论文指导中最要紧的一环。第一次写作小论文,学生一般都会犯难,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论文,只是在课文中学习过社科类说明文,如《咬文嚼字》《说“木叶”》《作为生物的世界》等。因此,笔者在教授这些社科文时,就会引导学生注意此类文章的结构特征。比如在学习《说“木叶”》时,我们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完全从研究者的视角,探讨林庚是如何从所熟知的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看出“落木”的问题,再联系到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引出诗歌创作中的“木叶”问题。然后搜集古往今来古典诗歌创作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诗句,加以对比分析、整理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木叶’之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原因在于其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通过几篇社科文的反复训练,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看似高深莫测的科学研究其实都是从我们身边的小问题着手的,于是基本上知道所谓研究是怎么回事。基本上都是从小问题着手,广泛的搜集资料加以探究论证,最后形成方案或得出结论,写成论文。
学生的作文能力展现其语文素养水平,同时其语文素养水平也决定了作文能力,这种关系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新的课标把这一关系表现得直接而清楚。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作文教学有效实施途径就更值得探索和研究。首先要摆脱作文技巧和策略的窠臼,转向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语文素养水平储备,为作文教学定好基调,为学生写作打好基础;其次,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同样是其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系统梳理,拓宽写作素材的视野;小论文写作是整合学生语文素养储备,将学生语文素养转变为写作能力的科学方法,可以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加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