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金庸辞世,享年94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是时代的造梦师。一人一笔一江湖,金庸挥毫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江湖画卷,构筑起他独有的广阔无边、渊深如海的侠义世界。从1955年到1972年,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17年间,金庸以笔墨创造了那些出身、性格、风骨、经历各异,但都怀有豪情义胆的侠客,用15本武侠小说为世人打造了一个快意恩仇、仗剑天涯的江湖。而电影、电视剧更为其推波助澜,几十年间,武侠热潮连绵不绝,在世界华人圈影响深远。
有人谈及金庸的笔触,称其既深谙中国古典语言表达,又吸纳西方自由化的描绘手法,朗朗上口又引人入胜;也有人谈及金庸塑造的侠义世界观,如此博大、丰富、动人而辽阔,感叹只有“天才”才能创造如此的“天下”。
气盖山河的乔峰、潇洒不羁的令狐冲、侠骨柔情的杨过……曾经,那些英雄范式与精神榜样,深深扎根笔者心中,是金庸的作品开启了自我关于“侠肝义胆”的启蒙教育,这即是武侠文学独有的魅力,丝丝入扣、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成长与追求。
正如金庸先生所言,武侠小说的核心精神在于“侠”,“侠”之奥义不在于“武”,在于牺牲自我成全他人,在于伸张与主持正义,在于舍己为家国。而如此精神在江湖可以永存,在当世社会更应弘扬。
大侠已去,江湖犹在,侠义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