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许美娟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由于它是一门基础并且重要的学科,因此它更应该引起学生们的重视。数学中一个章节所涉及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数学又是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数学的系统性增大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可能会导致学生由于一节课不理解而对后面与其相关的内容都不理解的情况。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老师还需要思考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方法。
在一节课结束后,老师一般会告诉学生预习下节课要讲的知识课程。虽然老师一直讲要预习,但是由于高中学业的紧张程度,学生的预习工作一直都是草草了事。其实,学生的预习任务是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一个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到位,说明他对这门学科接下来的课程比较感兴趣,乐于继续学下去。因此,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是帮助学生培养主体参与意识的方法之一。
由于数学课本上的东西比较少,其拓展性却很强,因此,老师在鼓励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做些思考题,做些课前预习笔记等。预习数学时做一些思考题有助于在学习数学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而做一些课前预习笔记则能帮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在哪里,哪些是难点,使学生听课时有重点地听。这不但可以缓解高中生上课的疲劳感,更提升了高中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老师可以根据数学中一些有趣的特点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者历史上一些数学家的真实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内容对学生变得更具有吸引力。通过激发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热情,可以达到逐渐加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效果。
如教师在讲高中数学课本中的等差数列时,老师可以引入高斯求数列1、2、3、4……100的和是多少的故事,再引入一些相关概念,如公差、首项后,老师通过这道题可提出问题:如果已知首项及公差,那么是否可以推测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从而引出课本上的教学任务。
学生对于发现的问题往往有着一定程度的执着。通过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中享受思考问题的过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大幅度增加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从而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本上的概念往往不是特别难以理解,学生依靠自主预习可以达到理解的程度。而课本外的习题、资料等有时却让学生手足无措。因此,在讲完课本上的知识点后,老师可针对一些典型例题在课堂上发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来提升高中生课堂的主体参与度,增加课堂活跃度。只有课堂的活跃度提升了,学生才会积极地融入课堂,才会尽情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
老师还可以故意说错一个知识点,看学生是否质疑老师的讲课内容,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度。没有学生发现时,也不要冷嘲热讽或发泄气愤,而应该慢慢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发出疑问。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积极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在查找老师错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加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只要学生具有了充足的动力,那么学生对于学习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强大。学生的动机可以是由家长朋友激发的,当然也可以是由老师激发的。为了让高中生更好地实践和参与,老师可要求学生对于一些稍微简单的题进行板演。在设置题目和引导学生时,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做题技巧,进行知识梳理。在一次又一次的板演过程后,老师可逐渐增加难度,从简单例题增加学生自信心到中等题型激发学生征服欲,这极大程度地刺激了高中生的学习动力,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如做完一张试卷后,老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给小组分一些题目,小组中选出代表在黑板上进行讲解,遇到都不会的可以在讨论时间请教老师后再进行讲解。在第一次讲解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羞涩,声音很小,部分学生由于紧张而变得声音发颤,或者把准备好的内容讲得非常乱、没有逻辑性,讲课效果没有特别突出。笔者对讲题的学生进行了鼓励,并告诉他们不要自卑,不要放弃。后来笔者坚持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在课堂上讲题,学生的讲课水准也变得越来越好:讲题声音洪亮、发音字正腔圆、吐字清晰,讲课逻辑也很清晰,甚至部分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还会贯穿一些非本章的知识点对大家进行知识梳理。由此可见,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板演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策略。
总而言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需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较高程度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培养,在思维中形成主体参与意识。这不单单需要学生的配合,更加需要教师日复一日的指导。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老师把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到位,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更有效率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