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预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的智慧

2018-12-01 04:42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钱春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预设教材情境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钱春芳

教学预设,狭义上就是教师打算怎样来上这节课,也就是说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设想。它包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结构的设计,以及课堂上可能产生的走向等。本文中所述的适度预设,是指不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设想,而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或重组,以及实施教学活动时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导”,设计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情景,设想在课堂中会引起学生哪些因素的变化,会生成哪些新的资源,其着力点都在于“度”的把控。

一、适度的情境预设——开启从具象到抽象之门

1.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的情境预设

数学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体、基本线索和知识点,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但是有的教材情境不是十分贴近学生实际,那么教师就应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来选择学生们更感兴趣的教学材料来展开教学,对于低年级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如一年级下册《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教材情境是松鼠拾了46个贝壳,兔子拾了38个贝壳,问:松鼠和兔子比,谁拾的多?这样的教材情节是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所以在教学时就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将这样的教材情境加以改编。根据我校德育上每个学生行为的笑脸积攒活动,笔者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李华积攒了46个笑脸,张强积攒了38个笑脸,问:李华和张强比,谁的笑脸数多?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实得到了学生的共鸣,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比较欲望。

教材给出的情景是易于学生抽象建模的,但是学生身处的环境不同,那么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不同,我们预设时要读到教材的内涵,保留教材的本质,做适度的改编,将教材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2.基于情境,而不纠结于情境的预设

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材的编写也往往是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来展开的。所以新课标倡导将数学问题融合或隐藏在现实的背景材料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的情境也就是背景材料是生成数学模型的载体,也是帮助学生思考的脚手架,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就反映在背景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呈现方式上。但是情境只是数学问题的外壳,我们需要立足于情境来展开教学,但也不能纠结于情境,最终我们还是要脱离情境抽象出数学思想,最终达到建模。

如二年级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常常会有这样的题目:一支圆珠笔3元,小明带了10元,小明最多可以买几支圆珠笔?一般的做法就是10除以3等于3支余1元,答案是最多买3支。可是有学生就问了:“我觉得能买4支,我砍价让老板每支便宜5角钱。”其他同学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教师也无言以对。其实这就是学生和教师都过分纠结于情境之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在这样的情境只是为了帮助我们抽象数学问题,问题的本质是要解决10里面有几个3。

数学的建模最终是要脱离情境的。所以我们进行情境预设既要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也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俯视与思考。

二、适度的方法预设——经历从自主探索到创新运用之路

1.适度的问题预设

在课堂中教师往往会预设很多问题,有的问题是教学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有的问题指向于教学活动。问题是我们重要的思考媒介,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教师的问题指向的影响,高认知层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发展思维。当然问题要适度,适度的问题预设可能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吸引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反之不适度的问题预设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适度的问题预设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始终尊重学生,要让学生能有所思,能有所悟。

以二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为例,笔者在初次预设时,教学45+23,并预设了四个问题:①看口算45+20+3和45+23,你有什么发现?②观察两个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上面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吗?③你能举例说说怎样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吗?④你能说说如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吗?然后展开教学,确实学生能按照教师的问题一步步地总结出计算方法,但是课后笔者反思,学生内心真的接受这样的方式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学生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主动内化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教师的教法。就其原因就是教师的预设过于细化和周到。之后笔者又重新预设,将思考的自主权还给学生:45+23,你想尝试计算吗?将你觉得最简便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这样适度的预设,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维,将自主权归还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在尝试中找到最终的解决方式。

2.适度的引导预设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去引发学生做有意义的数学思考。何为恰当的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适度的引导预设。这样的预设会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思考。

以“认识时分”教学为例。教学时、分之间的联系和进率时,教师常常会预设学生通过在钟面上转动看看时针和分针之间的转动情况,然后得出结论。在实际展开教学时,我们会看到学生在教师安排转动钟面指针时目的是不明确的。由此可见这样的预设就过于简化了,缺乏适度的引导,教师可以在操作前预设几个问题:你知道分针转动时时针会随之转动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演示给大家看吗?这样一来拨钟的操作活动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需要。

教师适度的引导,在课堂中也是必要的,所以教师的引导预设直接影响着课堂中的有效性。

三、适度的策略预设——走向长效发展的康庄大道

1.适度的优化预设

在数学上方法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学生的思维结构和知识结构也会得到优化,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考方式和具体解决方法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应该鼓励和尊重学生的思考。

以二年级“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为例,在计算56-27时,学生的做法会有很多种:方法一:16-7=9,50-10=40,40-20=20,20+9=29;方 法 二 :50-20=30,16-7=9,30-10=20,20+9=29;方法三:50-20=30,36-7=29。在三种方法中,学生常常不习惯用第三种,而恰恰方法三是最快最简便的,教师可以做出适度的优化预设,让学生自主比较,思考何种方法步骤最少,步骤越少错误率就越低,同时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方式的权利。

方法的优化预设是学生数学知识结构完善的框架,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简化的方式方法,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得到长远发展。

2.适度的应用预设

“学以致用”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十大核心素养中就有一项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就是一种用数学的眼光和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问题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思维反应。那么教师就要做到有一定的应用预设,在教学完新知后教师常会预设很多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这样的预设就如同试卷,只要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一步步完成,学生就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师对新知的应用预设应更广泛和更开放,还自主选择权给学生。

以“认识厘米和毫米”为例,在学生学习完新知后,教师可以这样预设:今天新学的两个好朋友厘米和毫米,你觉得在哪里可以用到它们呢?你会使用它们吗?练习的设计的形式不固定,顺序不固定,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完成。

教师应真正将新知应用意识的培养做到实处,而不是单纯让学生做练习。长此以往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笔者认为学生的应用意识必将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

总之,课堂预设需要张弛有度,解开思维的枷锁,让学生大胆思考,将会产生无限的可能。同时,预设也不能是狭义的,意思就是说不能让学生畅谈后有不断的否定。预设应该是包容的,尊重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时刻将学生立在课堂的最中央。笔者认为只有这样的适度预设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走向长效发展。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预设教材情境
教材精读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