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束荣华
幼儿园里的种植角一直是孩子们的乐园,时令的蔬菜瓜果,新鲜诱人,生机盎然。它们在孩子们的关爱和呵护下,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回忆起和孩子们在种植角里发生的故事,每一段都是那么精彩!
1.有“爱”的蚕豆礼物
孩子们在前一年冬天将蚕豆种下,慢慢地,蚕豆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了。我们采摘蚕豆,品尝蚕豆,做了美味的蚕豆汤面。就连剥下来的蚕豆皮也没有浪费,孩子们用记号笔在上面画出一个个古灵精怪的表情,蚕豆皮立刻变身为一个个可爱的指甲套。蚕豆丰收的季节正逢母亲节,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蚕豆皮指甲套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妈妈。有心的家长还和孩子一起制作了蚕豆皮粘贴画,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浓浓的田园气息和亲子之情!
2.有“味”的冰糖葫芦
幼儿园的山楂树上硕果累累,一颗颗山楂由小变大、由绿变红,有的孩子忍不住采了一颗尝尝:“哇!好酸呀!这么酸的山楂怎么吃呢?”于是,有人提议把山楂做成好吃的冰糖葫芦。孩子们开始分组合作——采摘组、清洗组、制作组,在分工合作中,一串串美味健康的冰糖葫芦“诞生”了。孩子们自主探索、分组、合作,教师则成为活动开展的支持者,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在自然课程中的主体性。
3.有“色”的葫芦面具
葫芦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从一朵朵白色的花儿竞相开放,到一只只葫芦悬挂藤头,孩子们总会忍不住摸一摸,好奇地问:“老师,这个葫芦里真的住着葫芦娃吗?”更有孩子凑近葫芦,跟里面的“葫芦娃”说着悄悄话。于是,我们就把这些葫芦对半切开做成瓢,作为材料摆放在美劳室,孩子们用各种方式进行装饰,瓢经过加工变成五彩的葫芦面具,成了表演区的道具,既美观又实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1.有“声”的小鸡出壳
“小小蛋儿把门开,开出一只小鸡来,毛茸茸呀胖乎乎,叽叽叽叽唱起来。”“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呢?”孩子们展开了积极的猜想:小鸡用翅膀推破蛋壳,用头顶破蛋壳,用爪子抓破蛋壳,用尖嘴巴啄破蛋壳……有家长带来了简易孵蛋器,我们把鸡蛋放在里面,设置好温度,在等待了漫长的21天后,终于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了,嫩黄的羽毛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毛茸茸、胖乎乎。
2.有“趣”的蚂蚁运粮
一块甜饼掉落在地上,一群蚂蚁蜂拥而至,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了,围在四周,驻足观察。有的孩子摘来树叶盖在蚂蚁身上,为小蚂蚁遮阴;也有的孩子用树叶把蚂蚁扫得落荒而逃;还有的孩子拿来了好吃的小零食,想看看蚂蚁究竟最喜欢吃什么。蚂蚁用什么搬食物呢?孩子们各抒己见;用背驼,用头顶,用嘴含,用脚抓……我没有立刻给予正确的答案,而是提议利用科学室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并播放关于蚂蚁的科学纪录片,让孩子明白蚂蚁运粮食的正确方式。
自然课程要以孩子的互动为主,要让周围的一切自然物成为“会说话、会活动”的活教材,为孩子提供便于观察、思考、探索的空间和平台。鼓励孩子们用绘画、照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个人、小组、集体记录的方式,做观察日记,并利用晨间和散步的时间分享交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地得到提升,进而让孩子们调整原有的认知,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
遵循“放手”原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晨间来园时、午餐后、离园前进行观察。在“放手”的同时,教师要适时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一定的评价和认可,帮助孩子形成一定的责任感,使自然课程的教育价值得到提升。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参与自然课程,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耐心,我们开展了“认领活动”,每个幼儿来认领一株植物,参与种植管理。通过孩子们给植物浇水、晒太阳,他们知道了种子的发芽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而很多看似简单的浇水、松土,却也渗透着对孩子动手能力的锻炼。这样不但让孩子初步学会了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在孩子的学习中,很多内容都是与植物相关的,而利用种植角这个载体,是学习这些内容最好的方式。通过孩子的自身观察来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正如案例中的蚕豆,先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经过播种、发芽、开花、结豆,最后又成为一粒种子。蚕豆的一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它的成长需要阳光、雨水、泥土等自然资源的帮助。孩子们在快乐的观察、操作中完善已有经验,架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幼儿园的自然课程不仅为孩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还提供了一个教育“平台”,使他们真正成为这一片乐土的小主人。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自然资源,让老师和孩子共同体验到大自然无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