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建昌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
特色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实施、管理的具有一定个性特质的课程。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深化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着力解决。
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首先是有利于带动教育改革进入课程改革的核心地带,促进学校充分利用已有特色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严谨有效的课程开发提升学校品质。其次,有利于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其内容的丰富性和途径的广泛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品质提升提供了政策性课程空间和运作平台。第三,有利于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校本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指向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
找准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二是学校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是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部谋求改良,进行“再加工”“再整合”,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学校开发的课程,是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校和当地社区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以外的领域,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甚至是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鉴于绝大多数学校理论研究和师资素质的局限性,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以“学校开发的课程”为主,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为辅,并且切实坚持不断完善、不断修正、不断优化的“螺旋式”提升。
突出校本课程建设中的“特色”要素。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其“特色”彰显的就是学校校本课程有别于其他学校校本课程的“个性特质”,具有鲜明的学校烙印,具体体现:学校核心教育价值理念的呈现、学校特色建设成果的彰显、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化、学校历史积淀的传承、学校所在地域的区域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学校杰出师资作用的发挥、富有成效的课程管理和评价等。作为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只有综合考虑并体现以上几个方面的要素,才能贴近学校,贴近学生,贴近社会,避免千人一面、肤浅应付。
拓宽特色校本课程的门类。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立足于学生需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尽量远离学科、贴近生活。学校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门类:人文类,如地方风土人情、社区和学校历史、人文景观、地方传统文化等;科技类,如科技制作、航模、电子技术、环境保护、天文地理观测等;艺术类,如书法、绘画、器乐、声乐、舞蹈、泥塑、手工等;体育类,如球类、棋类、武术、体操等;心理类,如自强创新、学法指导、交往礼仪等;社会类,如公共安全、新闻采访、地方经济等;生活类,如摄影摄像、家政服务、时装设计、营销模拟、应用医学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根本,瞄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使特色校本课程与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素形成实质性关联,确保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符合学生身心特征并紧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
构建较为完整的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体系,从施教对象上看,应当包括学校自主课程和学生自主课程,即“1+N”体系。“1”是指学校自主课程,是以学校为责任主体开发的,是单元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校学生必修的;“N”是指学生自主课程,是以教师个体或部分教师或社会人士为责任主体开发的,是多元的、部分学生参加的、供学生选修的。
形成丰富多彩的特色校本课程。特色校本课程的丰富性,来源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来源于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内驱,来源于社会多层次的人才需求,来源于学校或地域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来源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定要坚持其广泛性和多样性,确保特色校本课程丰富多彩,为学生喜闻乐见。
做好课程背景分析。一是要分析教育需求,各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在准确把握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掌握学生的教育需求,发现学生需求方面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而确定课程开设的具体项目内容。二是要分析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已有的办学传统和文化底蕴、学校人财物的条件、社区资源、网上资源等。三是要扎根学校文化,要切实巩固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将学校的核心教育价值观和核心办学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制定课程和评审《实施方案》。要认真制定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对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进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定位,做出系统安排。《实施方案》要由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评价。
撰写和审核《课程实施纲要》。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实施者,要根据学校的《实施方案》拟定某一类(门)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明确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授课对象(适用对象)、授课时间(课时安排)、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评价建议等。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特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要对教师撰写的《课程实施纲要》进行审议,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强化组织建设,提升保障水平。要切实增强课程领导力,建立一把手挂帅的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负责把握课程建设方向,具体筹划决策,组织校内外协调,审定《特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实施纲要》,加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过程的督查与指导,确保各种课程资源统一在一定的核心办学理念及课程目标的旗帜下,确保本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反对学科化倾向。要保证特色校本课程内容的健康有益,严禁庸俗、低级、腐朽等糟粕性内容进入课程;要坚持特色校本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防止学科化倾向,切忌将特色校本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延伸;要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结合少先队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创造性和智慧地安排课时、课程,保证特色校本课程课时总量。
防止教材化倾向,注重档案管理。校本课程不等于校本教材,可以由教师自编或选用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可以是一套比较完善的活动方案,可以是经过整合的影视资料,也可以是某一个专题内容的讲稿,不得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不得滥发学生用书。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课程资源文本等过程性材料要及时积累、归档,以便今后分析研究、参考利用。学校要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搜集、整理、保管;要利用校园网建立特色校本课程资源库,形成共享机制。
强化行政管理,提升课程实效。就学校层面来说,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不断提高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与职称评审和评先评优挂钩,调动教师参与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为推进区域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指导组,定期对各校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并根据各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推进情况,适时建立同类特色校本课程联盟制度,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先进校”评比,促进相互学习、研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区域性特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