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俊谦
人在社会中生存、生活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即便是原始人类在获取基本生存所需的物质后,还知道手舞足蹈地庆贺,还知道结绳记事或刻木记事……这或许就是人内心深处对精神生活的最本质需求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互为倚重,两者不能偏废,精神世界的侏儒远比物质生活的贫穷更为可怕。物质生活富裕的人如果离开精神生活的滋养,人们就用“内心空虚”一词来表述,用“纸醉金迷”来形容,用“醉生梦死”来比喻。一个人没有追求,丧失信仰,那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精神生活高贵的人远比物质生活富裕的人更为光鲜,更令人尊重、敬仰和爱戴。正如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精神生活富裕而高尚的人,总是对未来无比憧憬,对生活无比热爱,对人生无限珍惜。无论外部环境多么险恶,人生旅途多么曲折,生活境遇是否多舛,身体状况是否康健,总能乐观面对,从容应对,坦然迎接,积极改变。
对于教师而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可以是物质生活的贫者,但他必须是精神生活的贵者。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更应该拥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因为教师是文明的传递者、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完满人格、精神生活的塑造者。
教师如何营造自己高尚的精神生活呢?
一、专业信仰,矢志不渝
首先有自己的专业信仰。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物质生活可能是清貧的,不管怎样提高教师的待遇,要想靠“教书”发大财注定是不可能的。这让我联想起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校题写的校训: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另寻他处。但教师又是极其崇高的职业,故有人把它说成“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它是“拖着太阳升起的人”;更有人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美誉集身。在社会上教师也是极受人尊重的,尊师重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美德之一,不仅因为它是离贵人最近的职业,更是因为它传递人类文明,传播文化知识,教人向善、向美、向好。
因此,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专业信仰。无论怎样,心向光明;无论怎样,一生善良;无论怎样,胸中有爱。做教师的必须远离市井喧嚣的浸染,必须避开乡野村妇的洗礼,必须剥离物质铜臭的锈蚀,必须摒弃功利思想的环绕,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嗅着墨香,聆听花开。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教师的,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爱与责任。因为你选择的是花的事业和根的工程,它就预示着圣洁的爱心和神圣的责任,你就要与之结下永世不解的缘。教师若有书在,便有梦在;有学生在,便有精神在。真水无香,真爱无言。只要有爱,就能守住宁静,只要心中装着学生,就能坚守责任,建设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精神家园。请用爱心与责任,来谱写美好的教育诗篇,请用感恩与回报,来筑起明天的道德大厦,请用心灵与体悟,来追求教育的真谛。
教师理当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育工作中。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我都能做到努力改变他的现状,让他受益,让他喜欢我,让他爱上我,就像《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宗做校长一样,爱是他教育的全部。教师应当永葆教育初心,永存幸福从教之心,立振兴教育之志,扬教育改革之帆,育天下之英才。当桃李芬芳之时,我的青春展现在孩子们灿烂的脸上,当繁华退却之日,我的无悔铺就在学生们人生的小路两旁,我的信仰已铸成他们人生的辉煌。
二、手不释卷,笔耕不辍
专业阅读与写作,上下求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师必须深谙“活到老,学到老”道理。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学习永远不恨其晚,少年之学,如日出之阳,中年之学,如日中之光,老年之学,如秉烛之明。
1.专业阅读。博览群书,手不释卷,应该是教师最美的姿态。一盏孤灯,一杯香茗,一缕书香,应该是教师最美的生活。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应该是教师最美的交往。月光清幽的夜晚,听,书声琅琅;看,奋笔疾书;思,凝视顿悟。一床月光半床书,三更做梦书作枕。此景唯有天宫有,此人疑是圣人来。记得狄金森曾赞美道:“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
作为教师,我一直倡导的是:教书人首先是一名读书人。在当下,在中国,真正静心读书的人实在不多。世界上如果统计单位时间内“被手机控”的人群数,中国人将高居榜首,但如果统计中国人每年的人均阅读量,则令人汗颜。即便是在学校里,真正将阅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的教师也为数不多。老师一方面在课堂上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课下自己一本书也不读,美其名曰:没时间!语文老师在讲评作文时,一方面要求学生课下多阅读、平时多积累、时常要练笔,而自己却一篇文章也不写,学期总结也是使用快捷方式“复制粘贴”,自我安慰道:无所谓!
作为“半个读者”,阅读给我的体悟是:阅读滋养心性。如果做到不断地阅读,不停地品味,那么,在书香的长期熏陶下,在墨香的长久浸润下,整个人将会发生着蜕变。这是一个涵养玉成的过程,从点点滴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经得起名利的诱惑,耐得住清贫,熬得住寂寞。经过长期修炼,恒久的打磨,无论在待人接物、还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都将能做到谦虚谨慎,彬彬有礼。言语、行为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久而久之,内化为一个人的气质。醉心于阅读的境界中,使我淡忘了浮华和焦躁,享受了那份恬淡与惬意,努力向往,工作不怨不恼,一心追求,生活不羞不愧。
2.专业写作。每当灵感款款而来,轻扣我的房门,我会或者立马放下筷子,或者披衣下床,热情地请她进来,而后,把她俊俏的模样写下来。时间久了,奋笔疾书成为一种习惯,笔耕不辍成为一种自觉。我将自己藏在文字中,我将岁月留在文字里,它们在,往事就在,思念就在,故事就在,梦想就在。写作的人让生活变得诗意芬芳,让生命变得高贵典雅,让信仰变得坚定弥久。
师生互动的课堂上,写下自己的简短的教学评议,参加业务活动后,写下自己的活动心得,举办业务活动后,记录自己的得与失。总之,不仅仅因为阅读而写作,任何一项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我都能及时写出自己的工作总结,使其成为一种自觉。阅读教育杂志,记录别人的优秀的教学经验,为我所用,阅读教育专著,写下教育感悟,阅读经典名著,留下自己的点滴思考。阅读让我充满理想,写作让我回归生活。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真切的对流、碰撞,最终还是丰满战胜了骨感。如果我们教师写作不是仅仅因为职业需要,而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自己心灵的净土、躬耕精神的园圃、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让不懈的写作真正成为一种生命的自觉,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永远洋溢着言语创造的激情。我们的行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也将会变得深刻而悠远,从而引领他们走进精神创造的殿堂。
作为“半个作者”的我,写作给我的体验是:一个人的文章能走多远,他的思想就能走多远,影响就有多遠。只有动笔写作,思想的成果才可能在更广的空间和时间传播。
三、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精神生活富裕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生活像太阳一样,每天都是新的。拥有精神追求的人,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面对。他知道,生活如时光,从不多给谁一分,也从不少给谁一秒。精神生活健康诗意的人,面对困难挫折,总是习惯赧然一笑,他深深地明白,困难、挫折一如“雨后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
拥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他们更懂得生命的弥足珍贵,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因为,他们知道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像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那也会将一丝亮光留给人间。他们还知道,人的一生仿佛茫茫人海中的一滴水,不管能不能汇入大海,一定泛起浪花一朵,亲吻大地,拥抱自然。
教师拥有了高尚的精神生活,就会更知道如何更有意义地走完自己的教育人生。每天迎着第一缕曙光,走向学校,接受孩子那金子般心灵的淘洗,每天和着优美的音乐声,走向教室,聆听那恰似天籁的声音,在一处处屋檐下响起。学生的一声声问候,让我仿佛变成一位天使,孩子的一张张笑脸,使我犹如生活在缤纷的花园。很喜欢用我写的一首小诗自勉:借问良方何处觅,一盏心灯点智慧。三尺讲台铸乾坤,两袖清风度余生。
四、砥砺人格,坚守执着
砥砺人格。教师必须修炼高贵的品格,既不为五斗米折腰,更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生活的重担可以压弯他挺拔的脊梁,病痛的折磨可以摧残他羸弱的肌体,繁重的工作可以紧锁他的双眉,但没有什么可以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允准亵渎他的人格。因为教师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精神贫穷、信仰缺失、知识淡化的国度里,一定要独善其身,我不能要求别人。一生追求“万事皆醉我独醒,世人浑浊我独清”之高贵。
坚守执着。教师一定要营造好自己的精神生活,做到执着,用一生来修炼,用一世去坚守。唯有如此,在给学生积极影响的同时,方能收获自己的精彩人生。其实,教育本就是一场修行,修得不急功近利、不迷茫与喧杂、不揠苗助长、不人云亦云的心,也就寻到教育的本真之路了。“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唯有修炼一点禅性,才能让我们从“夜深水静鱼不食”中有所醒悟,才能从被动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飘然无碍。“满船空载明月归”,虽然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修到了此境界,我们心中美好的教育情景才有实现的可能。(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