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慧
【摘要】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大、中班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极易在游戏活动中出现冲突,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要做好不良行为的教育疏导,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关键词】游戏 攻击性行为 心理分析 策略
3~6岁的幼儿正是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教育中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独生子女具有一定的比例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家庭教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多数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致使许多幼儿从小养成了诸多不良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就是突出的不良行为习惯,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和理解。加强对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教育是幼儿内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幼儿游戏中发生冲突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游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游戏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意愿选择游戏,为他们提供身心和谐发展的机会。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游戏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兒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幼儿并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通过参与游戏得到全方面的锻炼,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由于中班幼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按照自己的观点做出判断和推理,另外大部分幼儿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易在区域活动中出现冲突,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
中班游戏活动中常见的冲突时是怎样解决的?又该如何解决问题?毋庸置疑,弄清这些常见的区域活动中冲突的问题,对于教师正确指导区域活动与解决幼儿间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娃娃家等角色游戏、建筑活动、图书阅读、操作探究、观察记录等等,全都包括在内。在本文中,笔者以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冲突为突破点,运用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借鉴社会领域关于幼儿社会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游戏对幼儿之所以魅力无穷,就是因为这是一种自由活动、自由游戏:活动类型是幼儿感兴趣的,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同时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合作性行为增多,这个时期的幼儿活动量大,精力旺盛,喜欢探索,尤其是男孩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在冲突行为模式上主要表现为行为冲突和言语伴随行为冲突。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区域游戏中幼儿发生的冲突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规则并不是预先就明确地存在,它们总是暗含在交往和实践活动之中,是有了碰撞、冲突、协商、交换、合作等行为之后才会出现的。
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对于幼儿的适应和发展而言,有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
二、幼儿游戏冲突的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我们可以鲜明地看到,幼儿在自由交往、自由实现自己目的和意志的活动里,已有自律规则的萌芽形式,不过尚未成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因此《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1.年龄特点决定的。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教师充分考虑到规则所适用的对象的接受情况,引导幼儿讨论并两厢情愿地制定了各个区域的游戏规则,力图利用生活体验让幼儿感受规则的必要性。
但是,因受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的限制,有的幼儿对游戏规则弄不清楚;有的幼儿被欲望驱使而违反规则等等,都会引发这类冲突。
冲突实例之一:《建筑区》
浩翔对建筑区的兴趣很大,他非常喜欢搭积木,但是因受每次只能十人同时玩的规则限制,他不能每次都如愿。这天他吃完午饭来建筑区时已晚了,十块腕牌已被取光。可他并没有离开,而是一直在注意着建筑区。这时心仪小朋友正好要上厕所,他刚一离开地毯,浩翔放下手里的玩具,赶紧钻了过去。于民说:“我还没玩好呢,这是我的位置,我有腕牌的。”浩翔不理他,忙着脱鞋,于民急得动手打了起来。我赶忙走过去,对浩翔说:“浩翔,你特别想当建筑师,想为小动物们搭漂亮的房子是吗?”他点点头。我又对他说:“于民也想当,你看,他正在为小兔子搭家,搭得多漂亮呀。可是还没搭完,小兔子正等着放放给它搭一个好看的屋顶。小朋友还没有搭完,你占了他的位置,他就不能为小兔子搭家了,于民很伤心,小兔子也不会喜欢你的。你说呢?”浩翔低头不说话了,我又对他说:“老师想了个好办法,于民为小兔子搭房子,可是房子里没有床和椅子。你用插片给小兔子插床和桌椅,好吗?”浩翔想了想,顺从地穿上鞋,玩插片去了。一会儿,他就给小兔子插好了小桌子、小椅子和床,送到建筑区。于民也很高兴地接受了。
中班幼儿规则意识还比较差,有时,他并不理解规则的真正含义,只是从表面理解,而且小朋友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及游戏兴趣很高,想各种办法要达到目的。
2.缺乏正面教育。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幼儿提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幼儿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教育要求。实践中教师用积极的方式提出建议,既可以中止幼儿不恰当的行为,又可以对幼儿该如何恰当行动指明了方向;既满足了幼儿的游戏要求,又有益于丰富游戏的内容情节,避免了幼儿遭到批评时的不知所措和对抗情绪的产生。同时,示范幼儿以怎样积极的方式对同伴提出要求,学习练习用适合的方式与同伴进行交往,防止引起进一步的冲突。
三、幼儿游戏冲突的解决策略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尽管不能完全摆脱材料的支配,但其兴趣已从摆弄材料转移到游戏内容和角色上。他们希望通过扮演角色,来体验生活、表现自己。但中班幼儿受生活经验、愿望驱使等方面的限制,常常会因此而引起冲突。
1.自行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让幼儿在实践锻炼中发展社会性能力。只有在幼儿不能自行完善规则、解决冲突时,教师才给予必要的帮助。
一天做娃娃家游戏时,波东和嘉豪都想当“爸爸”。两人都想当“爸爸”,争执不下,互相推搡起来,这可怎么办呀?
于是,“告状”到老师这里,希望老师解决。我故意摇头,说我不管,你们自己想办法。两个人经过协商后,采用轮流当爸爸的办法,终于解决了矛盾。
2.老师协助解决。幼儿的自我教育的意识比较弱,更的幼儿冲突要靠老师去从解决。有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配合老师解决。比如,学生之间发生争执,教师故意说不管幼儿发生的争论,其实是想静观事态的发展,以便了解一些幼儿自行处理矛盾能力的情况,增加幼儿锻炼社会性能力的机会。我看到,幼儿的观察、模仿能力都很强,他们能够在娃娃家游戏中,反映出他们的认识理解和身边发生过的事,教师并没有直接插手,而是幼儿自行解决了。“小孩教小孩”也是游戏指导的好办法,因为幼儿的能力有强有弱,知识经验有多有少,幼儿之间接触多,关系平等,有共同语言,有时更容易相互学习、影响。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要做好不良行为的教育疏导,培养幼儿相互合作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参考文献:
[1]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2012,(03).
[2]栾文敬,路红红,童玉林,吕丹娜.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