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莉莉
[关键词]改革开放;脱贫;经验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脱贫工作取得辉煌成就
1978年以前数亿中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中国曾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断努力,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脱贫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已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历史上与贫困进行顽强斗争的光辉篇章。这些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地区贫穷人口数量明显减少。按照现行标准计算。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7亿人下降到2017年的3046万人,减贫7亿多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3.1%。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消费支出也呈现了加快增长的势头。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过去。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交通不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此外,贫困地区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行政村的比例均显著提高,平均在98%以上。
4.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有的地方还推行高中免费教育。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贫穷与否,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免费的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教育。这使得我国劳动力素质大幅提升,也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政府资助、集体扶持和个人缴费,使农民能看得起病,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可以说,过去的40年,我国脱贫的规模、难度之大,世界上前所未有;而脱贫的成功经验,也要以载人人类史册,为全世界脱贫工作提高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世界上平均每10人脱贫,就有7个来自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海伦·克拉克曾感慨地说道:“中国将她的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贫困中脱离了出来,我们呼吁各国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扶贫开发政策体系。总的来说,中国的贫困治理政策基本按照先“解决温饱”后“全面小康”、先"IX域整体”后“精准突破”的逻辑思路部署,贫困治理的政策更加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精确。这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适应,更符合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发展变化的实际。具体来说,中国的贫困治理政策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78-1985年期间,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拥有大量贫困人口的农村开始的。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包产到户。极大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通过辛勤劳动获得劳动成果,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中国的改革从贫困地区起步。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第二阶段是在1986-1993年期间,以贫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推进阶段。1986年7月,国务院宣布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这意味着我们有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和制度。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这一领导小组更名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是推动中国贫困治理的主要力量。另外,在八十到九十年代,鄉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尤其是苏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迅速,表现为“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一派繁荣发展景象,给农村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推进了国家减贫事业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民开办乡镇企业,成为企业家。并使大量农民成为工人,收入也得到大幅增长。也就是说。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民向工人转变的惊人一跃,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
第三阶段是在1994-2000年期间,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出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中国在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扶贫政策,强调的是“开发式扶贫”。在实施的七年间。中央政府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40亿元,相当于年度财政支出的5%-7%。很多优惠政策只投向国家级贫困县。
第四阶段是在2001-2010年期间,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为主要目标的扶贫开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整村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扶贫策略经过几次调整,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扶贫入户、精准扶贫。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国家实行整村推进。又进一步使大部分贫困人口脱贫。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国家再次调整了策略,对贫困人口实行建档立卡,扶贫到户。从地区到县、村,再到户,体现了中国扶贫政策稳步推进、趋向精准的过程。
第五阶段是2011年以来,我国扶贫政策进入以确保全面小康为主要目标的精准扶贫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这一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这一阶段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就是“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通过这些举措,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我国脱贫经验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战争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陷入贫困的泥沼无法自拔;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发展模式,贫困人口脱贫进程异常缓慢。归根究底是政府的力量太弱,政策无法有效贯彻执行。而中国的实践证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使这个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贫困人口进行资助和补贴,为脱贫兜底。很好地处理了公平与发展的问题,为世界脱贫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较为完善的国家治理结构。一个较为完善的国家治理结构,保证了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政策的有效落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这是中国成功减贫的一个核心因素。中国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将扶贫开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扶贫战略和计划,开展了针对特定人群的专项扶贫行动,并推动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从中央到地方这种政策的执行力非常之强,也极其有效,体现出中国政府的能力强、运作良好以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
2_党的领导和社会动员能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通过建设交通水利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通过实行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这都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后的40年,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给予农业补贴,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深深植根于人民,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当国家要推行什么计划时,就会动员全社会力量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于脱贫攻坚来说,就是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如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等。
3.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我们凭借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设立专门的扶贫机构,通过签署责任状、实施绩效考核等保证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深入推进。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要求层层落落责任,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尤其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区市的党政一把手要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向中央作出承诺。多年来,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大力推进落实了一系列扶贫攻坚的政策举措。如精准扶贫、东西合作、整村推进等等。这样一个制度安排保证了国家扶贫工作的整体推进,上下联动也保证了国家脱贫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勇敢践行者。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脱贫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为世界上诸多发展中国家的脱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