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国家民委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14ZYZ005,的阶段性成果。项目负责人王丽平。
摘要: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对于此,各个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的改进及提高就业率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对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指出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问题入手,制定了相应措施,为后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质量提高提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就业质量;人才培养
近两年,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逐渐增加及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而针对高校毕业生中少数民族学生而言,由于各类生活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的不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各个高校及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西部边缘地区,该类地区多属于贫困区域,该类区域接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少,学生就业意味着一个贫困家庭经济问题的解决;同时,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获得较好的就业,可带动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对于此,从构建高校少数民族就业指导体系,并对其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将对缩小我国贫富差距,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
一、关于就业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所谓就业质量,其属于对劳动者就业情况的一种综合评价指标,具体指劳动者的劳动行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获得经营收入与劳动酬金的优劣程度,其主要包括就业环境、就业条件、个人报酬、晋升空间等并由此而衍生出了对工作具体情况的满意程度。对于毕业生而言,其就业质量是评价学生就业情况的标准,也是衡量高校学生教育模式的基准。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本质是对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的一种衡量,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质财富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对于任何一个劳动者来说,就业质量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微观上来讲,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容主要研究因素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率)、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组织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等。而从宏观角度来讲,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学生自身努力提高就业能力,更需要依靠政府、社会等各方的促进作用,可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的提高带来有力的保障。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与讨论
综合目前情况,对于高校民族就业问题的研究,一直是高校及整个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也是目前迫切应解决的社会问题。针对目前情况,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就业率方面问题。如结合目前情况,以河北某三所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为例,目前接受调查的这几所大学中的2017届毕业生而言,该届所毕业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12.4%,其中,男性学生占比7.4%,女性学生占比5.0%。调查结果确认,以上接受调查的三所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约占8.7%,男性学生就业率占比6.2%,女性学生就业占比2.2%。该比例远小于该高校毕业学生平均就业率。且由上数据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女性就业率明显偏低,女性毕业情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重视。
2.就业准备方面问题。根据目前情况,高校少数民族毕业学生中的汉语水平是学生就业考量的主要指標之一。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大多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少数民族语言的熏陶,社交圈窄,且常以少数民族语言实施交流,造成学生汉语水平有限,与学生交流不通畅等,如一些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做出了汉语的要求,但由于学生汉语水平不足,属于其就业的一大障碍,应作为重点进行考虑。同时,从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及教学内容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在考核标准、授课形式、教学计划等方面存在差异,如对考核指标的要求不高等,使得从专业性角度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技能上与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造成竞争力低,造成就业难度大。
3.从就业期待方面。如目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工资待遇较为期待,如一些女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较高,且部分学生对于扎根大型城市的愿望较高。再如,一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更加偏向于一些收入较为稳定,且待遇较高的工作岗位,如教师、公务员等。另外,部分学生对首次签订合同的年限有一定的要求,如部分学生不愿意接受一年内的合同期限,而这一意愿与目前大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签订合同的期限要求向违背,造成学生就业率偏低,对其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关于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及分析
关于前面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质量的描述,高校应强化对少数民族就业情况的了解,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应对,以提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率及提高就业质量;综合来讲,应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分析,具体如下:
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及就业重要性的认识。具体来讲,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关系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途径及关键环节。对此,高校应从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问题,如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考虑,加强对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教育,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校应采取有效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不断引导学生改变现有就业观念,使学生能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服务少数民族区域基层的理念,可对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挥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2.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及就业协作机制。从高校学生培养来讲,人才培养及就业问题属于系统性问题,要达到其预期目的,应加强多方的合作与参与。如从国家及地方层面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与就业规划,完善及协调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及就业工作,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需求预测制度与反馈机制,定期对少数民族就业状况进行调查,积极搭建各种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与就业的平台及机制,以便切实坐好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此外,为加强少数民族就业,应加强与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与民族重点区域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以从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开始,按照民族企业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及按照要求实施培养,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实现良好的工作互动,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及平台,以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关注,对培养学生自信及提高就业发挥重要价值。
3.强化学生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改革。结合现有情况,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发展与团结是根本保证。根据目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情况而言,其学生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强化教学改革,不断从人才培养方案及就业工作开展方法与途径中得以突破是当务之急。改革过程中应以学生培养与就业高质量、高就业率及高满意度为主要目标,以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规模及效益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学生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改革工作的开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家及社会一直急需解决的问题。近两年,国家及高校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问题的管理,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管理,保证了学生就业管理与实现对少数民族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问题入手,制定了相应措施,可为后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质量的提供及改善高校学生就业率提供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1]周文姝.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7(06)
[2]陈文福.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及化解[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
[3]王隆文,才让旺秀,陈超.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法律体系的探讨—社会资本理论对凉山彝族大学生就业取向的考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4]吴小叶.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创业意識调查分析—以贵州民族地区9所高校为样本[J].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5]新建民族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郭庆义, 2012
[6]马戎.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
[7]陈书伟,韩丽.青藏地区世居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及其社会稳定效应研究[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
[8]韩秀英,陈勇,蒋明.金融危机背景下西部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
黄新平,陈忠林,魏义婕.新时期塔里木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3(01)
[9]蔡玉洁,李全胜,刘晖.关于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问卷分析—用人单位、学生家长调查问卷结果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10]胡春梅,陈婷婷,雷旭平.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政策及其演变历程(1949-2000年)[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
[11]李佳,张媛,陈林元.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学生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