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林
【摘要】为了探究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之间的关系,为了从教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数据的存储的种类、数据存储的特点以探究有效数据存储的方法,本文从课前准备、课中教授、课后活动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并从数据存储的标准和有效存储数据的相关因素展开讨论,具体涉及由谁上传、上传内容及种类、上传对象、上传目的、上传效果数据量等问题。之后,就如何有效使用数据从任务的大小及难度和任务的起止时间进行考察,认为,数据上传不是单一的行为,必须结合教学各个相关因素一并考虑,必须结合传统课堂中的教学大纲有的放矢,既要使得上传数据更加有效,又得努力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及兴趣,总之,应实现数据存储与虚拟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
【关键词】数据存储 虚拟环境 传统环境 英语教学 相关因素 良性互动
数据存储带给虚拟教学环境教学的影响主要在于存储数据的类型、数量、方式方法、时间及次序、性质等方面。本文将通过:数据存储的种类与英语语言教学、网上语言教学环境与英语语言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存储、如何有效地使用数据四个章节讨论这一话题。
一、数据存储的种类与英语语言教学
(一)数据存储的种类
根据Collins Cobuild字典①,数据或为用于分析研究的信息(information as data,information as data...in the formof facts or statistics...[to] analyse),或为存储并用于计算机的任何信息(information...stored and used by a com-puter program)。
抛开用于研究的数据对于教学的影响不说,我们但就其在IT信息技术领域及教学环境的具体表象认为,数据是:用于某门课程网络教学,经过选取的不同类型的相关资源与资料,以及通过某个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 Learn或Moodle等)存储并用于分析研究的学生作业之类的原始资料及进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的数据、图表、图像等。因此,数据按照其功能暨用途可划分为两大类:教学;科研进而,数据在教学领域可进一步大致分为五大类:①课本及文章以及相关课题或专题的研究文章;②教学课件及相关网络联接资源;③相关视听原始资料及教学辅助视听资料;④为相关教学环节布置的语言教学任务;⑤教学大纲及其他用于课程教学的相关数据或信息。
在科研领域,结合课堂行动研究,又可以粗略地分为表明学生具体参与网络教学过程的教学过程数据(learning processbased data),及表明学生完成语言任务质量和完成各种语言测试任务结果的形成性与总结性数据(formative and summative da-ta)。过程与形成性的重点在于提供信息,在于使得学习者及时有效调整学习动机与策略,而总结性数据则在于定性与水平划分。
(二)数据存储的特点
还以英语语言教学为例,数据存储具有两大特点:可控性与可影响性。前者与课程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密切相关,后者更加受到教学主体即参与者的影响,因此,相比设计者与实施者存储的数据而言,学生提供的信息则更加呈现出客观现实性,对于课程参与的双方及后期课程设计的调整皆具有很大的促进性作用。但从总体看则具有教学输入大于教学输出的特点;教学输出原始数据大于直接用于分析的数据;师生互动为基础的数据大于学生之间互动产生的数据。
二、虚拟教学环境与英语语言教学
(一)虚拟教学环境的构成
虚拟教学环境又称数字化教学环境,是相对于真实教学环境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师生教学现场及时间的及教学资源的激进变化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现实。
作为传统教学环境的延伸,虚拟教学环境是一种社会现实,是传统教学环境的一种变体,在当下正在从过去主要以电化大学(或类似于远程教育)为主的独立教育体系逐渐转变为愈来愈融入于传统教学环境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或模式)。其构成成分包括:①专门为教育教学设计的教学系统(平台)的使用;②已经或随时能上网的智能化手机及相关软件(如短信;飞信)的使用;③各种可以和教学系统软件配套使用的其他软件(QQ;Blog;Wechat;Face-book;e-mail;微信)。
(二)虛拟教学环境的区别性特点
结合多媒体教学新趋势,即Kramsch(1993)②所说的包括‘非线性、真实文化环境、可重复性、结构主义及学生独立自主五大新学习方法,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教学环境,即虚拟教学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于:
虽然二者的相同点正如文字所述,不言自明,针对不同点,我们认为,造成虚拟教学环境有别于传统教学环境不同的因素并非是场所,也不在于时间。只要是教学活动,都需要场地;只要是任何一类的活动,皆需要涉及到的人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关键就在他们的一致性方面。在传统教学环境里,事情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且一个事件仅发生一次,除非有意进行重复。而在虚拟环境,除了特殊情况(如同时观看电视讲座,或约定在一个时间段内所有相关学生同时进行讨论),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便捷性选择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网上学习活动。至于地点,则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计算机中心(computer duster),更可以在家中、宿舍、校园内,甚至在任何一个能够电脑(或智能手机)联网的区域,独自上网,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及网友)进行互动。
二者的资源开放性程度有很大差异。传统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可以想象,除了和教学活动相关的多媒体、黑板、配套课本、辅导材料、图片及部分教具实物之外,人力资源(即我们认为的智力资源)相对不太丰富,主要局限在课堂环境范围内。
虚拟教学环境在人力资源的丰富性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既可以通过QQ群和讨论版等寻求帮助,更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相关问题的答案或公开寻求帮助。各种资源都可以为虚拟教学环境中的人所使用,在资源领域内,充分体现了开放课程的开放性特点。正如教学资源在虚拟教学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中体现出的重叠特点一样,他们在教学媒介的不同也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传统教学环境可以,事实上也正在愈来愈多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各种教学平台,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传统教学环境而出现在教学人员和参与者以及其他人群的观念中。期中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座位安排和相关的教学活动,如:固定或活动课桌椅子;同时进行的两人或三人以上小组活动。
除此之外,虚拟教学环境还具有如下特点:①教学活动的真实性与逻辑性;②语符产出与书面聊天、讨论;③多媒體输入与多渠道的呈现;④静态的资源与动态教学过程。或许在将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教学环境里的教学活动会越来越接近传统教学环境,但在目前,充分认识两个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即优缺点),并在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的时候,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使之充分发挥实效、双向互动,真正做到‘主战场要获胜,小战事总鼓劲。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数据存储
(一)数据存储的类型
数据存储的类型除了用户所熟悉的具体的‘音频、‘视频、‘表格、‘文字等表现形式外,一门课程所最为关心的数据存储类型大多和《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教师使用手册》④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密不可分。正如我们在前面第一章所讨论的,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型(见第一章第1节)。当我们具体进入到课程教学活动,考虑更多的则是穿插于教学全过程的‘课前一课中一课后三个阶段的五个类型中的前四个,即①课本及文章以及相关课题或专题的研究文章;②教学课件及相关网络联接资源;③相关视听原始资料及教学辅助视听资料;④为相关教学环节布置的语言教学任务。虽然可以从网络整体课程资源的五大类型角度进一步讨论数据存储的有效性问题,也可以从‘音频、‘视频、‘表格、‘文字的角度进行这一话题的讨论,但我们还是认为,应该按照课堂教学活动的序列(sequence),从教学的这一系统说一说如何有效进行数据存储的话题。
课前准备——在英语教学领域,课前活动是传统教学环境中教学活动开始前,由学生自发或按照教师提前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语法、语音、单词、课文等和语言相关的项目的预习。在更加具体的微观语言教学环境,则指的是包括热身活动和引导活动(warm-ups&lead-in; activity)在内的为了核心语言项目和专题教授而设计的各种准备活动。在虚拟教学环境中,由于教学活动的辅助性特点和独立性特点同时存在,我们将其简化为自我准备阶段的准备活动。这样,由教师上传的相关任务就局限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交话题,由学生自己通过博客发表自己的见解;②由学生自己在网上查询相关(英文)资料进行阅读并将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后,通过虚拟环境的讨论版或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与同学进行分享;③由教师筛选并上传相关话题的背景材料或文章,学生阅读并通过讨论版进行小组互动。鉴于时间的局限性缘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任务选择,可多可少。
课中教授——按照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名称的意义,前面所讨论的活动已经足够了。但是,狭隘意义上的理解并不能满足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教学,使二者进行深度融合的意图。广义的理解,即使得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以及以下相关进行融合(inte-gration):学习与教学、语言技能与相关话题、文化和文学与语言、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听说读写四大语言技能与语音和词汇和语法之间。
因此,e-learning和计算机辅助学习(CALL)由一定的历史上的延续性,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替代。因此,课中教授不仅是传统教学环境里的教学内容,也是甚至更是虚拟教学环境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除了进一步考虑两种环境的教学任务的分工外,虚拟教学环境在课中活动(while-lesson activity)中涉及到如下上传任务:①课本中原始阅读(文字)材料;②教学课件或教师讲解(解读)音频、视频或文字材料;③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与阅读相关的具体学习任务。
课后活动——顾名思义,课后活动指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以及其他和上课相关的阅读及写作活动,包括对新课节内容的预习。在传统教学环境中的课后活动大多以作业形式呈现,在新环境中,其表现形式和功能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更加能体现出是课中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为了和常见课后活动保持一致,我们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讨论:①思考题(小论文)作业;②相关补充阅读任务。
思考题即大多数以专题为大纲的课本及课程大都涉及到的课后练习题,目的较为单纯:通过思考和动笔使得学生巩固所学、强化知识,帮助同学尽快地完成内化,进而通过思考对相关主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
英语教学中的习题有两个特点:以主题为媒介通过学生的语言使用,实现应用语言学家所说的‘以用致学(use the languageto learn),重点在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以书面语言为媒介的语言产出能力;通过分离式语言项目的测试,强化学习者的语言基础知识,目的在于最终实现应用语言学家所言:以学致用(learn touse the language)。
作文题目的设计是思考题(小论文)作业中必不可少的项目。目前英语教学领域所使用的二种模式都可以加以使用:①传统的出题法;②传统的出题法加写作框架限定法。当然比较流行于英美高校的‘较为详尽的问题及问题背景说明的方法也可以考虑。这几种方法都有其特点:清晰具体;限定范围;判断审题。
相关补充阅读任务和课前准备活动根本的不同在于,课前活动基于准备这一目的通过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并阅读相关材料或通过阅读教师所推荐的具体材料对一个话题或问题有一初步的感性认识。课后活动则完全由教师提供推荐阅读材料,进而通过学生的阅读来扩展其对某一问题的知识面,进一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前者是铺垫,是手段,后者更加接近目标。在布置任务时应考虑到和主课文即课中活动在量方面的差异,不能主次颠倒。
(二)数据存储的标准
第二章第2节提到了虚拟教学环境的一个特点是资源的开放性,反映出这种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在选择学习资源时的自主程度及其带给教师(课程设计者)的相应挑战。网络上的所有资源对于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言仅仅是一种可能性(accessibility),而相关人员一旦选定,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一旦和一个学习者群体(班级、小组)产生学习过程的联系,就成了一个现实,同时产生了一个资源选择的标准问题。从实用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活动过程的数据存储应当依据如下标准:相关、有效、直观、趣味、生活、开拓、启发。
(三)有效存储数据的相关因素
有效进行数据存储应当考虑到主要因素大体都包含在Fish-man(1972,见胡壮麟:2001⑤)所說的及传媒领域所熟悉的公理之中:
谁说了什么?对谁?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达到什么效果?(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 and to whatend[with what effect]?)
同样,我们可以将此语用于融合学习方法(blended learn-ing)的模式思考之中,即:
谁上传了什么?给谁?什么时候?出于什么目的?达到什么效果?(Who uploads what information to whom and when andto what end and effect?)
在这些因素中,我们认为,最主要之一是‘上传什么”具体包括两项:
①学习途径,或是音像制品,或是阅读材料;②任务
其次是‘上传目的及欲要达到的目的?
在其次是对于有效存储数据很关键的‘如何上传”牵扯到两项:
①相关项目的信息量;②相关项目上传的次序及时间
最后,从目前实践及操作来看,还必须考虑一个‘由谁上传和‘传达给谁的问题。
为了和公理中的项目保持一致,我们还是先‘从由谁上传说起。
由谁上传:虽然Beatty(2003)提到,准备教学材料的人比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更加受益,收效更大,我们认为,和传统教学环境中的教学一样,在模拟教学环境中,教学相关材料的准备及上传等事宜,理应还是由教师及课程设计者实施,除非教师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自己实施,或出于教学法的缘故有意而为之。即便是顺应由学生承担‘课程管理员或课程‘助教的趋势,也应考虑上传本身的任务量以及如何操作和‘公平的问题。
上传内容种类:至于上传内容种类,从学生角度看,音像制品最受欢迎,尤其是录像制品。然而,从教学角度看,还应考虑: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课堂教学活动的辅助内容是什么?尤其要考虑:上传的任务是什么?就英语教学而言,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强化输入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阅读和听力能力,最好通过影片上传等配套措施。如果要配合考试,使得学生进行听力课或听力技能的测试准备,则最好上传足够量的同等难度的MP3材料。
上传对象:在考虑上传目的地前提下,在考虑到大多数处于中间部分人群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到两个人群:优秀生(highachievers)和学困生(lower achievers)。
上传目的:上传目的和课前准备、课中教授、课后活动三阶段的各种任务密不可分。根据前面的讨论,我们把上传目的具体归于以下几种:①使学生网上查询相关(中、英文)资料;②使学生通过讨论版以非正式语言进行有时间压力的话语提交;③使学生通过博客以较为正式的语言进行无时间压力的话语提交;④使学生进行核心文章的阅读,完成相关阅读任务;⑤使学生进行辅助材料的阅读或辅助音像材料的视听任务;⑥使学生进行补充阅读材料的阅读,完成相关任务;⑦使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并完成相关课后语言测试任务。
上传效果:上传效果既是有效存储数据的相关因素,更是贯穿本文的问题。在进行数据上传的时候,在充分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的同时,也应一并考虑到相关数据上传可能会达到的效果,在实践中逐步培养教师所应具备的前瞻性(teacher predictability)。当然,上传数据时所进行的相关要求(task requirement),包括提交任务的最后期限,即对任务的起止时间,所有这一切都会影响上传效果,影响虚拟教学环境中对数据的有效使用。
四、如何有效地使用数据
之所以讨论数据的使用,其目的在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降低存储数据对于模拟教学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上传的相关数据的量、上传任务的大小及难度、相关任务的起止时间等要求。
数据量:上传数据的量过大,则会引发学生反感,降低对网络学习的兴趣;量过小,同样会产生负面影响,给人走形式甚至捉弄人的感觉。衡量数据量大小的相关因素除了数据量本身,还包括完成任务的长短及上课周期及任务的大小及难度。一般来说,无论每周上课的次数如何,网络任务的布置应以周为单位,任务量以1-2为好。虽则类似聊天形式的语言任务则可适当增加,同样应考虑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及上网的便捷性等因素,以保持兴趣及有效性为原则。
任务的大小及难度:网络学习中的上传任务应切忌是传统课堂中任务布置的形式变换,只是将任务布置及完成从传统课堂及口头/黑板布置换成网络屏幕。就英语写作任务而言,应该告诫学生修改初稿再行网络提交,进而可进行网络反馈,提出修改意见,再对二稿进行批阅,给出成绩。对一稿或二稿进行批阅,也应交叉进行,避免程序老套。
对于较难较大的任务,可以考虑不同的作业方式。可个人完成,或小组完成。个人完成可鼓励利用媒体及网络系统进行讨论。小组完成任务更应将参与小组工作的情况作为评分项加以考虑,以鼓励同学重视完成任务的过程。就产品而言,还以英语写作为例,除了小组完成并提交一篇作文这种形式外,还可以让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分别书写,以激励写出内容相似但语言完成不同,结构等不尽相同的文章。
就英语测试任务而言,类似QQ的讨论板是一很好的途径。学生可通过互动现场展示自己对英语的驾驭能力及掌握程度,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很高的效度。如何反抗并直面利用网络进行各种剽窃甚至直接下载,则是另一值得高度关注的任务,对于网络虚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需要进一步研讨。
任务的起止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布置任务的起止时间不应过紧。结合以周为单位的工作量,任务起止时间也应7天为限,适当放宽至1.5-2周。有些任务,如讨论板上的小组话题讨论,可放开,不设置起止时间,以便于学生随时附贴,表达个人意见。博克及微博也是一样,时间可放宽甚至不加限制。①提交话题,由学生自己通过博客发表自己的见解;②由学生自己在网上查询相关(英文)资料进行阅读并将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后,通过虚拟环境的讨论版或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与同学进行分享;③由教师筛选并上传相关话题的背景材料或文章,学生阅读并通过讨论版进行小组互动。鉴于时间的局限性缘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任务选择,可多可少。①课本中原始阅读(文字)材料;②教学课件或教师讲解(解读)音频、视频或文字材料;③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与阅读相关的具体学习任务。思考题(小论文)作业;相关补充阅读任务。①传统的出题法;②传统的出题法加写作框架限定法。当然比较流行于英美高校的‘较为详尽的问题及问题背景说明的方法也可以考虑。
五、最后的话:数据存储与网上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之间的互动
作为一种工具,网络虚拟课堂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种呈现方式及途径,网络教学平台是一种真实。作为一种媒介,它为语言教学的参与者双方提供了一种便捷的互动形式。作为一种高科技及信息技术的一个端点及应用方式,网络虚拟教学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的互动必定会愈来愈受到各方的关注,愈发普遍得到应用。数据存储在语言教学领域也会更加受到关注,更加有效。而网络虚拟课堂的数据上传相关因素必须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大纲以实现数据存储与网上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Sinclair,J,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Z].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5.
[2]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CUP,1993.
[3]Richards,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CUP,1998.
[4]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教师使用手册.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