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庄旧事拾遗

2018-11-30 03:18乔焕玉
文史月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家庄

乔焕玉

文家庄,非一村名,现在属介休市东城文家巷一带居民区之泛称。但很久以前,文家庄、郭家村确属介休城东近郊的农村。到北宋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社会的进步,文家庄发展到和城关连在一起。又到后来,当时的县衙组织民众又修筑起了外城墙,把文家庄严严实实地包围在了城内,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了。

文家庄是介休三贤之一文彦博的出生地。文彦博,字宽夫,封潞国公。在北宋佐政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为施政宰辅,著名政治家。他为朝廷削减冗兵,革除弊政,兴办水利,屯粮御敌,平边关事等各个方面施行了很多好的主张、政策。他为政清廉,有爱民之心,他在家乡三分胜水,兴办洪山泉水利,修葺绵山圣迹,为家乡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人民的爱戴。因此文家庄也成了人们关注的地方。至今文家庄一带还遗存有文氏故居、文氏宗祠、花园、林宗书院、介子祠、玄神楼、三结义庙等历史遗迹。

2016年以来,作者参与了编写《介休水利志》一书的工作,在查阅资料、走访老人、实地调查时获得了许多有关文家庄的逸闻旧事,现略捡二三,和诸君商析。

民国时期介休城内的桥

介休古时城关建有内城、外城,内城基本为方形,这为更早时的建设。后来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多、城市的发展,在内城的北面、东面又围扩建有外城,呈┐字型。内城东门称“捧晖门”。东大街出捧晖门延伸段至港道街(现称作水门南、北街)。港道街南北走向,原本是条河道,城外南山汛期发洪水时,洪水从南水门入城经港道街流入外城区。就在东大街延伸段至文家庄正街东段(现称朝阳路)与港道街交汇处因河道阻隔,影响交通,古人在此修筑有一座高大的单孔大跨径的砌黄石拱桥,曰:“崇仁桥”,俗称南玉皇桥。石桥连通了东大街与文家庄正街。桥上南北两侧筑有石雕栏杆,并建有一座纵进深一间,横面阔三间,四面向的木结构二层过街楼建筑,曰:“三官楼”。楼阁雄浑高大,红柱、灰瓦、琉璃脊、鸱吻、琉璃剪边,横跨于河道上,十分壮观。楼上二层供奉有道教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楼二层东侧檐下悬挂有横匾额,书以“三官楼”。楼西侧檐下悬挂有横匾额,书以“崇仁里”。在崇仁桥附近东北方向建有龙王庙(也称牛王庙)。

古时候入城洪水顺港道街向北流,从北水门处排出城外护城河中。就在港道街与顺城关街(东西向)交汇处也建有一座同崇仁桥同一规模大小的单孔大跨径的砌黄石拱桥,石桥连通了顺城街与玄神楼街。桥曰:“升平桥”,俗称北玉皇桥。升平桥上同样也建有同三官楼一样规模、四面向的木结构二层过街楼建筑,曰:“玉皇楼”。楼上二层供奉有道教天尊玉皇大帝。西侧檐下悬挂有横匾额,书以:“八顾首”。(因此楼与介休三贤之一东汉郭泰讲授学之地华严寺近在咫尺,因在东汉末年李膺、郭泰被士人推选为士人首领,李膺为八俊之首,郭泰为八顾之首,故有纪念三贤之一郭泰之意)。东侧檐下悬挂有横匾额,书以:“玉皇阁”。玉皇阁楼与玄神楼在同一条线上,相距几百米遥遥相望,十分耀目辉映。在升平桥附近,港道街西侧建有三圣庵。

古时候人们从东大街行走,过崇仁桥,达文家庄正街,再向东行,出带瓮城的文家庄门才能到了城郊外。文家庄门额首镶嵌有条石镌字横匾额,鎏金大字书以“潞公故里”四字。港道街(即现在的水门南街、水门北街)平时是干的,桥下河道可供人、马车通行。

所有这些在民国版《介休县志》中均有记载。1953年时这两座城内桥梁及桥上楼阁都还存世。那个时候我们正在读高小,我们这些城外近郊学子每天上学、下学东关门,玄神楼、港道街南、北玉皇桥、东大街到介休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即旧时“龙泉观”),是日日行走必经之路,至今记忆犹新。

城内文家庄官井

2017年冬季我市文史研究才俊陈全同志向我提供了一幅“重修文家庄官井记”碑文拓片资料。这是来自潞公故园城内文家庄,于民国25年(1936年)再次重修二眼官井后,由文氏后人撰文、书丹勒石记事的一通普通刻石。属墙嵌碑刻,其宽102厘米,高62厘米,四周镌刻花边围之。碑文正楷略有行意,是一幅十分美观的书法作品。

从碑文内容我们得知:文家庄古时有官井二眼,一眼凿于北港道河,即现在的水门北街东侧的贾家巷以南,维维大酒店三部紧靠西北角处。水井多年弃置不用,后周老板开发建设这一带,压在了楼角根基下。一眼凿于文家巷口,即现在的文家巷以东,东门坡下便民市场西北角处。水井多年弃置不用,后岁月年久,沧海桑田,这一带成了新的居民区,古老的水井也不见了踪影。该二眼水井在很早的过去,为县城著名之甘泉,附近居民咸赖汲引水源。也是潞公后裔的生活水源。然二水井开凿年代未详。据旧井房墙壁所嵌碑刻石内容所知,这些刻石均是该两眼水井重新修葺的文字记载。二眼官井从清康熙年间至民国年间共维修重建过五次。第一次是在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該碑刻字迹模糊,无纠首经理人姓名。第二次是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纠首经理人张弘杰等人。第三次是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纠首经理人郭峨等人。第四次是在民国8年(1919年),纠首经理人雷长年等人。第五次也就是该碑“重修文家庄官井记”勒石时间,即民国25年(1936年),纠首经理人街长任士彦、副街长刘士聪、文瑚及井神社社长杜步蟾、石长胜等诸君。这次维修较彻底完善,将坍塌的井壁重砌修筑、挖掘井中淤积物,井台、井房屋顶、墙壁门窗等各项工程全部整修完毕,并安装门窗上锁,责成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工程峻工后刻石记事,告知后人,爱护官井靠大家,吃水不忘凿井人。

从该碑文中我们得知,在民国时期城市街道还设有街长、副街长管理机构,负责该辖区的民生民事,至于井神社也许是当时民间的一种水利管理机构。

贾家巷口这眼水井属介休城内水质最好的一眼甘泉,在民国时期,文家庄左右居民、城内大户人家、酿酒业主、酿醋业主、酿醯业主等都来此取水,所以贾家巷一带经常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也吸引了不少小商贩来此做生意。仅港道街及文家庄正街街道两侧所开的酒铺、醋铺、油铺、醯铺等就有13家之多。可见水井,这唯一的水源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白牛泓与城内文家庄龙王庙间的渊源

介休市南部天峻山下,龙凤河谷深渊有一处水源叫白牛泓。城内文家庄在过去建有一座龙王庙,庙内建有一座白龙神砖砌石亭,亭下建有水池,水池中供奉着一块白色巨石,曰:白龙神石。经年长日久,到后来庙毁石埋,又到后来白石复出,这时段之间相互关联的历史,让我慢慢讲析一下,也许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承。

1.白牛神石的由来

1994年3月审定、点校、整理出版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当时汾州府知府孙相和编纂而成的《汾州府志》卷二十六杂识中,以及1998年11月由我市文史专家侯清柏先生标断、 整理出版的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由当时介休知县陆元鏸撰修的《介休县志》卷十四杂志中均记载有这一条目,即:“《介休县志》:东谼谷村民,收养一头白牛,一日牛忽言曰:‘吾乃白牛泓中白龙神也。久居于斯,被黑龙所困,约明日与战,见有黑气,可助我以炮。倘得驱黑龙去,吾可安居于此,以济尔乡。次日,众至泓所,果水波沸腾,黑气四塞,即如言助之,旋见黑气冲天而去,因名为白牛泓。”

《介休县志》:“文家庄旧无龙王庙,相传昔年南山水涨时,忽漂一巨石于此,其状如牛,一老人夜梦石作人言曰:‘吾白牛泓中龙神也,可建庙于此,以为邑中祷祈之便,当有应。遂立庙祀之,今庙中有池,池中尚卧大石。”

这一条目在嘉庆版之前的乾隆版、康熙版及之后的民国版《介休县志》中均有记载,即“东谼谷:在县东南四十里,山上四面如围,中有岩,北向,高数仞,周广三里。星日朗照,雨雪不侵。岩顶有悬泉倒流,岩中若瀑布。内有圣母祠,相传即祀介子推妹。”此条目在以上四种版本的《介体县志》中均有记载。此谷即现时的龙凤河谷深处的黑雨坪以上一带,在汛期降暴雨时龙凤河洪水猛涨,洪水冲漂巨石顺河滚下是常有的事。

民国22年(1923年)2月由当时介休县知事张赓麟督修的《介休县志》中还明载城内东关文家庄正街路北建有龙王庙,就是说公元1923年时此龙王庙还存世。每年的六月初六日为白龙神王的社祭日,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祭祀祈祷,期冀来年风顺雨顺,稼禾丰盈。尤其是天旱时节,来龙王庙祈雨的邑人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沧海桑田,变迁无端,时代又经历了战乱到和平,文家庄龙王庙塌毁于何时,白龙神石的去向何在?不得而知。

为了进一步了解文家庄的历史,就此事我们多次寻找了祖辈居于水门南街口,今年已有八十二岁高龄的宋国柱老师(《介休地名志》撰稿人之一、《圣迹龙神石碑》撰文者),他仔细回忆并讲述了他所见过,并在其内读过三年书的文家庄龙王庙的大致格局与建筑规模,以及这块白龙神石出土前后的来龙去脉,使我们对白牛泓、白龙神石、文家庄龙王庙这段七十多年来的历史轮廓有了个大致了解。

2.宋国柱老师记忆中的文家庄龙王庙

在文家庄正街与港道北街的交汇处东北方位(即原塑料木器厂大院范围内),古时候这一带叫崇仁里,就在这个方位原建有一处规模不小的龙王庙。龙王庙坐北向南,其大致布局是这样的:文家庄正街北侧迎街建有一座砖砌琉璃屋顶、琉璃壁心影壁。影壁正对应的是庙院大戏台一层门洞,兼山门入口。大戏台两层三间,面向北敞口,一层为砖拱券三间窑洞,正中为门洞,两侧为窑洞房间。二层为三间、灰瓦,琉璃脊、琉璃剪边硬山式屋顶建筑。这是专门酬谢龙王爷的戏台,也是文家庄人民及文氏后人看戏的地方。在大戏台的东侧连接着还建有一座小戏台(规模很小),这是酬谢观音娘娘的戏台。在大戏台院北面的两侧,对称地建有二座砌砖四角、灰瓦、琉璃攒尖宝顶式砖亭。东侧的曰:白龙神石亭,亭下修筑有水池,水池中供奉有白龙神石。西侧的曰:土地爷亭,亭下供奉有许多土地爷。双亭北侧建有一座三间、16柱、四面通透灰瓦、琉璃剪边卷棚式屋顶的献殿。在献殿内东西两侧还存立有6通古碑(东3通,西3通),该殿是专门用作在祭祀活动中供献祭拜龙王爷的地方(如祈雨祭拜活动)。献殿再往北不远便是该庙的主体建筑——正殿(龙王殿)。正殿坐北向南,面阔5间,进深2间,砖砌山墙,后墙,4檩5椽袱,灰瓦琉璃脊,琉璃剪边悬山式屋顶。正殿神坛原供奉有三座神像。正殿东西两侧檐下还搭建有高架,高架上架设有大钟大鼓。这一轴线上的建筑物四周还建有围墙。东围墙外还有一处小院,小院内建有一座三间的娘娘殿,供奉有送子观音娘娘。西围墙西侧也还有一处小院,小院也建有一座三间的天地殿,殿里供奉有许许多多不足半米高的天上地下的诸神像。主轴线大院及两侧小院布有松柏槐柳,一片碧色,四周均围筑有围墙,所以说,过去文家庄龙王庙还是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寺庙建筑。

3.白龙神石出土的前前后后

宋国柱老师祖辈居于水门南街口西侧,距崇仁园小区大门(即原介休县塑料木器厂大门)不足二百米。宋老师出生于1937年。1948年7月介休解放,当时文家庄龙王庙虽已破败不堪,但还存世,这一带居民的小学校就是设在龙王庙院内。宋老师当时11岁,他的三年学业就是在这个大院里完成的,所以这里的一切,在幼年时就已深深地印在了他脑海里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王庙颓废严重,小学校迁走,后顺城关村从1950年起就陆续把龙王庙拆除,用砖木料在他处修建小学校,当时献殿未拆,到后来塑木厂的进入,建厂搞厂房基本建设,龙王庙逐渐被夷为平地。白龙神石也不见了踪影,仅有一点点遗存物,就是献殿。他们把献殿四周砖砌成房,并维修了屋顶,做了厂里仓库。而此处离原白龙神石亭很近,就这一点被后来经常去塑木厂转游的宋国柱老师看见了,并记住了。

时隔57年后的2005年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原介休县塑料木器厂经理胡连生找到宋国柱老师咨询:宋老师,咱们厂就是原来龙王庙所在地,你说白龙神石可能深埋地下大约什么位置?宋老师就到厂里找见了那间由献殿改建的仓库东墙。他告诉胡经理,从这里向东二三米左右,就可能是白龙神石遺失处。第二天胡经理就组织职工在宋老师所指的范围内挖掘,当挖至自地面2.7米深时,白龙神石又见天日了,这时胡连生经理和工人们赶忙清洗白石,并妥善将白龙神石加以保存。

2006年初,胡连生将塑木厂范围所属的地基全部(包括那块白龙神石)卖给了浙商——房地产开发商鸿瑞地产老板周元清。紧接着周便紧锣密鼓开始了这一片的开发建设。到2008年,迎街和转角部分楼层全部完工。紧接着转角楼部分被“同一首歌”老板(东北人)承租。在内装修告竣开业前夕,该老板也耳闻白龙神石一事,就商量着向周老板说通,借出了白龙神石,并在门厅前广场修一瓷砖贴面水池,并塑装鎏金水泥字样,“白龙池”,恭恭敬敬地将白龙神石请出供奉于池内,以期盼企业兴旺财源茂盛。

到了2011年秋季,周元清董事长在此地崇仁里开发建设的几栋住宅楼相继竣工,住户入住。“同一首歌”歇业后,周老板顺应广大住户保护当地文物古迹的意愿,就在已建成的崇仁园小区花园内建一座六角攒尖石亭,亭下建一水池,后又择吉日将白龙神石从迎街的白龙池内请回到了小区花园石亭下的水池内供奉之。

从此白龙神石得以安身,并刻碑立石,说明事由,告知后人。从白牛泓漂来的白龙神石,虽说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但这块布满黑色花纹的牛状白石确是实实在在的一块巨石,它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它就是能够行雷闪电呼风唤雨的龙的化身。善良的人们对它充满希望,因此崇拜它,奉祀它,希望它能给人们带来祥和和福音。

猜你喜欢
家庄
沈自远
【河北】枣强县农广校把培训办到了农民朋友的心坎儿里
怀念陈毅元帅
山西平遥县兴盛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木家庄煤矿
河北省保定市:太行深处秀美花田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留住都市里的“乡愁”
蒲家庄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
心中升起红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