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兵
傅山,字青主,号朱衣道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于山西太原府阳曲县西村,在中国思想史上被视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化奇人。尹协理先生在《新编傅山年谱》(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一书的前言中写道:他不但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平民思想家,而且在文字学、音韵学、金石学、训诂学、哲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美学、戏剧、医学、书法、绘画、佛教、道教等诸多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贡献。著名思想史家蔡尚思先生也曾指出,傅山是一个融“獨特的政治思想”“独特的经济思想”“独特的哲学思想”“独特的文学思想”“独特的美学思想”“独特的史学思想”和“独特的教育思想”于一身的“多面手”,“无所不长”“难能可贵”“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名闻天下”。很显然,傅山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多的赞誉和颂扬,这本身就说明了其中一定蕴含了相当厚重的历史含量,需要后人不断地去发掘、整理和研究。
在目前已有的傅山研究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白谦慎先生从艺术社会史角度进行的系列研究,尤以《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和《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为经典之作。概言之,作者主要以傅山的书法创作和社会交往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复杂多变的历史语境与时代脉动,对傅山在中国书法演变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人生境遇在明清易代之际所生发出来的种种历史性的跌宕起伏进行了出色的探讨与书写。但毋庸讳言的是,傅山书法的突出研究却并不能代替对其整个人生史的深入细致考察分析,或者说,书法对傅山而言,也许只是彰显其不平凡生命历程的面向之一,甚至可以说书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对周围人事和时代流变的符号表达。
所以,在看到尹协理先生主编的《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20册以更加全面、系统完整的面貌问世后,我顿时又有了一种期待学界能从更多层面、更多视角展开有关傅山其人其思其时代的人生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的综合性研究,也才能将这个“奇才绝世”的“多面手”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傅山而言,也是最恰当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