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喜斌 涂惠英 燕旭东 马晓利
儿童腹泻病仍然是常见病, 我国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病, 其中5岁以下儿童占3亿人次, 腹泻病发病率约0.7次/人,仍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 谷氨酰胺(glutamine, Gln) 作为一种辅助性营养物质, 其对机体免疫功能、胃肠道等作用一直以来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2]。为探究腹泻病患儿给予口服谷氨酰胺观察腹泻病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腹泻病患儿600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腹泻病患儿6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0例。对照组患儿男163例, 女137例;平均年龄(3.45±2.43)岁;急性腹泻200例, 慢性腹泻100例。观察组患儿男164例, 女136例;平均年龄(3.43±2.54)岁;急性腹泻200例, 慢性腹泻10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本院儿内科病房5岁以下腹泻病包括无脱水、轻中度脱水儿童;②急性腹泻:病程≤2周;②慢性腹泻:病程≥2周。排除标准:①腹泻合并重度脱水、休克;②痢疾。
1.3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基本治疗, 具体包括:①继续饮食;②大力推广口服补液;③合理用药, 纠正滥用抗生素,因为大多数的感染性腹泻是自限性的;④适量补锌;⑤口服补液盐(ORS)。慢性腹泻患儿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 上海信谊制药总厂)治疗, 3 粒/次, 早晚餐后服用1次。急性腹泻患儿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治疗, 0.5 g/次, 2 次/d, 温开水冲服。观察组患儿在基本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谷氨酰胺颗粒0.3 g/(kg·d)。急性腹泻患儿持续治疗5 d, 慢性腹泻患儿持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3]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疗效判定标准:①急性腹泻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时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时粪便性状、腹泻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②慢性腹泻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5 d内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 治疗5 d时粪便性状及腹泻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 治疗5 d时粪便性状、腹泻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血清谷氨酰胺测定:在确诊腹泻病当日及治疗后抽取静脉血2 ml检测。集中由专一人使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谷氨酰胺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急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97.00%(194/200), 慢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92/100),对照组急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83.00%(166/200), 慢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80/1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比较 治疗前, 两组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患儿血清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患儿血清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患儿血清谷氨酰胺水平高于对照组, 腹泻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谷氨酰胺水平与急性腹泻次数呈负相关(r=-0.562,P<0.05);谷氨酰胺水平与慢性腹泻次数呈负相关(r=-0.205, P<0.05)。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组别 分类 例数 血清谷氨酰胺水平(mmol/L) 腹泻次数(次/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急性腹泻 200 0.22±0.02 0.29±0.08a 6.98±1.28 2.96±0.21a慢性腹泻 100 0.20±0.03 0.28±0.04a 4.82±1.12 2.63±0.15a观察组 急性腹泻 200 0.21±0.02 0.36±0.03ab 6.93±1.06 1.85±0.28ab慢性腹泻 100 0.19±0.05 0.37±0.05ab 4.79±1.85 0.96±0.15ab
腹泻病的治疗中, 也存在着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我国专家制订儿童腹泻病诊治原则的建议方案, 强调尽早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识别脱水征、补锌治疗, 提倡母乳喂养、新的“低渗”口服补液盐及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缩短了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从而缩短了腹泻病程, 其中应用肠黏膜保护剂包括蒙脱石散等通过促进肠黏膜修复改善腹泻病情[4]。
谷氨酰胺早在1914年在人体内发现, 但直到1949年Ehrensvard等才首次报道谷氨酰胺对体外细胞的生存、分化和增殖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5], 在应激状态下, 谷氨酰胺可以通过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增强肠道免疫力、阻止肠黏膜细胞凋亡和减少菌群移位等作用而保护肠道。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急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97.00%(194/200), 慢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92/100),对照组急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83.00%(166/200), 慢性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80/10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患儿血清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患儿血清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观察组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患儿血清谷氨酰胺水平高于对照组, 腹泻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谷氨酰胺水平、腹泻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呈负相关(r=-0.562,P<0.05)。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均有不同程度肠黏膜上皮细胞结构的病理损害, 进而影响其代谢和功能。谷氨酰胺能修复受损的肠黏膜上皮细胞, 恢复上皮细胞的功能, 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 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在儿童腹泻病中的临床应用, 能够有效改善病情, 减少腹泻次数, 同时谷氨酰胺水平能够反映腹泻病患儿的临床病情, 适当补充谷氨酰胺, 能够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