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通前 陈瑜珠
结肠癌是一种与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高度相关的恶性消化系统肿瘤,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肠癌的发病率也日渐攀升[1,2]。该病可表现为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排便习惯改变等。由于起病隐匿, 结肠癌发现时多为中晚期, 治疗效果与预后多不理想, 故死亡率较高。既往结肠癌外科治疗多为传统开腹手术, 对机体打击较大, 不利于患者恢复[3]。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 为探究该术式治疗结肠癌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结肠癌患者, 就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对结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60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4]:①临床确诊为结肠癌, 预计生存期限>3个月, 术前无远处转移;②患者无合并其余系统严重疾病, 可以耐受手术;③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5]:①手术耐受性极差或不耐受者;②病情晚期手术不能根治者;③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以及肝肾功能障碍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30例。对照组男17例, 女 13例, 年龄25~74岁, 平均年龄(43.12±9.81)岁;肿瘤分期:Ⅰ期10例, Ⅱ期17例,Ⅲ期3例。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7~76岁, 平均年龄(45.34±8.92)岁;肿瘤分期:Ⅰ期9例, Ⅱ期 18例, Ⅲ期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位, 行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术野消毒铺巾。观察组行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 施术严格按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共同制定的操作指南[6]进行, 在病变肠道对应的表皮区域建立人工气腹, 将10 mm trocar置入主操作孔, 探查病灶具体情况, 然后于腹腔镜下从根部游离病灶区域的主要血管及肠系膜, 同时清扫该区域的淋巴结。在完整切除病灶部位的结肠后吻合肠管残端, 放置引流管后常规关腹。对照组行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 开腹后探查受累区域肠管病变程度、转移等情况, 切除受累肠袢并吻合残端, 清扫淋巴结, 常规引流后关腹。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②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淋巴结清扫(个)对照组 30 246.20±20.16 198.12±17.41 12.46±3.63观察组 30 126.43±13.52a 149.26±26.32a 13.12±3.87 t 27.03 8.48 0.68 P<0.05 <0.05 >0.05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 ±s, d)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相关指标比较( ±s, d)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5
组别 例数 术后禁食时间 下床活动时间 住院时间 引流管留置时间对照组 30 7.41±1.53 3.11±0.71 15.11±0.63 7.27±1.13观察组 30 7.36±1.55b 2.26±0.59a 14.86±0.69b 4.01±0.76a t 0.13 5.04 1.47 13.11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共有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发生率为26.67%, 经过对症治疗后, 所有并发症状均全部痊愈。观察组有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中1例腹腔积液, 2例皮下气肿, 1例切口感染, 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有1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中3例腹腔感染, 3例切口感染,4例吻合口瘘, 2例肺感染, 发生率为40.0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
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的恶性肿瘤疾病, 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期可出现消化不良、腹痛、腹胀、黏液脓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 晚期由于肿瘤侵袭消耗可有恶病质及扩散转移征象。结肠癌的发病主要与高脂低纤维饮食有关, 随着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转变为多肉多油、少蔬少粗, 使得食物在肠道中停留过久, 代谢毒素通过肠黏膜吸收增多, 诱发恶性肿瘤[7,8]。由于结肠癌许多病例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单纯化疗效果不佳,必须采取外科治疗, 故手术方式的选择在该病治疗中尤为重要。传统开放性术式虽然能有效切除受累组织, 但由于切口较大, 会增加患者的创伤, 不利于患者后期恢复[9,10]。近年来,由于微创技术的兴起, 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逐渐在结肠癌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 或可以解决传统术式的弊端。基于此, 本研究就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对结肠癌的治疗价值及预后进行探究,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 发现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腹腔镜手术创面更小, 故其对组织损伤更小,出血量也更少。本次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引流管留置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禁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 因为腹腔镜能够较为清晰地显示术野, 便于术者明确肿瘤解剖位置、性质等具体情况, 使得操作更加精确有效, 对机体打击小, 故患者恢复快。本研究结果显示, 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开放性结肠癌切除术(P<0.05), 可能因为前者减少了对机体的损伤, 故感染发生率也较低, 恢复较快。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结肠癌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效果显著、患者预后佳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