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胜燕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如此可爱,又如此不同。孩子在父母的眼中是珍宝,在老师眼里他们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班级中总有几个被称之为“个别儿童”的孩子,他们独具特点,甚至在集体活动中也无法遮掩自己有“个性”的一面。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有时会觉得他们的“个性”给我们带来的是不便,是干扰。我们时而浮躁,时而担忧,觉得这些“个别儿童”心中的小疙瘩在集体中会越来越大,对我们的集体会产生不太好的影响。《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轩轩就是一位“个别儿童”,他比较自我,集体意识淡薄。在小班时,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若有老师喊他的名字,他会大喊大叫并到处跑;他的情绪控制力较弱,与同伴有矛盾时常会动手打人。另外,轩轩的坚持性很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耐挫性也很差,碰到他学不会的地方,他会直接破坏手边的物品,如:把铅笔折断或者敲打桌子等等。
经过小班和中班上学期的教育和学习,我们发现轩轩正在慢慢改变和发展。
观察一:区域游戏时间,“娃娃家”的“妈妈”珊珊抱着娃娃,拿着“银行本”来“小银行”取钱。轩轩主动问她要了“银行本”,并问她要取多少钱。珊珊回答:“5元。”轩轩从一旁的盒子中取出印有“5”的圆币放在一旁,然后拿起红色水彩笔,在“银行本”上对应地画出相同数量的图章(用圈圈表示),嘴里念念有词:“1,2,3,4,5。”珊珊伸手来拿,轩轩先把“银行本”给了她,然后急着把水彩笔的笔盖套上。珊珊反应过来,她没拿到钱,于是伸手去拿5元圆币,轩轩快速地拿起圆币,嘴里说道:“我帮你夹在里面。”珊珊试图伸手去抢,轩轩拿着圆币,躲闪着珊珊的手。此时,珊珊看到了老师,立即停止了抢的动作。轩轩顺利把圆币夹了进去,然后把夹着圆币的“银行本”递给了珊珊。
观察二:小米来拿钱,轩轩主动问:“拿多少?”小米说:“也是5块。”轩轩先在盒子中取了5元放在桌子的一边,他打开小米的“银行本”。小米提醒他圈5个圈,轩轩没回应,嘴里说:“1,2,3……”在轩轩准备画第五个圈时,小米快速拿过“银行本”合起来说:“对,就是这些。”轩轩一看,赶紧叫着:“没有好。”小米把“银行本”放在身体的另一侧,轩轩看准时机拿起桌上的5元,抢过小米的“银行本”,翻开并画完最后一个圈,小米不再争抢,看着轩轩说:“你要把钱放进去呀!”轩轩把圆币夹好以后,把“银行本”给了小米。
观察三:小贝来到“小银行”,对轩轩说:“我刚才说要12块,你拿的9块。”轩轩在盒中拿出1个1元、1个2元。小贝盯着轩轩,轩轩拿出一个5元,小贝忙喊:“够了,不要这么多!你给我2和1就够了!”
轩轩在游戏中能明确自己的身份,并做出相应行为。“银行的小职员”就负责为“客人”来取钱,在给钱币时会主动询问。也明白“小银行”兑换钱币的规则。当有的“客人”没带银行本时,他会坚持要收到银行本才会给钱的原则。最后,他能将银行本主动归还给“客人”。
轩轩今天在游戏当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管是在多紧急或者多混乱的状况下,他都不会忘记原则,在他使用完水彩笔以后,还会把水彩笔笔盖套好。
之前轩轩无法与同伴友好地游戏,而现在的轩轩在游戏当中,比较平和,而且能顺利地和同伴完成游戏的互动。同时,我们也看到他坚持自我的行为表现,例如,每次画完图章,他都把客人兑换的“圆币”夹在“银行本”中还给人家,而在游戏中有两名幼儿是不同意的,面对这两名幼儿的言行举止,轩轩仍能坚持自我,完成这一举动。
轩轩成功理解计数方法并数出对应数量的圈圈,在珊珊和小米两次取走5元时,轩轩都能在银行本上正确圈画出5个图章,手部动作是“触摸式点数”。
轩轩对数字“12”的分合没有概念,不过这是符合中班幼儿年龄水平的。而与轩轩相对应的“客人”小贝,对12的分合概念是很清楚的,小贝说自己的钱少了,轩轩没有数字概念,所以他随机拿了“1元、2元和5元”,这时小贝说:“你给我2和1就够了。”
针对轩轩的表现,在后续观察和推进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了解轩轩能否成功理解5以上的计数和10以内的钱币数;了解轩轩是否具备对数字12的分合的意识与能力;在同伴关系上,可以引导轩轩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想法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同伴更容易接受?如果同伴不愿意接受,又该如何解决?”等。
像轩轩这样“个别儿童”还有很多,若我们以欣赏和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挖掘正向资源,就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这样的闪光点对于孩子来说有可能是成长的惊喜,说不定也是对我们努力付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