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2018年高考志愿填报已是尾声,考生陆续接到高校的录取结果,部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已经送达准大一新生手中。高考志愿填报被视作“临门一脚”,“报得好”或能从某种程度上弥补“考得不好”的遗憾。近两年,在技术产业的驱动下,一些以“大数据决策”为宣传标语的高考志愿填报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应运而生。有人视之为志愿填报的“神器”,而专家认为,这些App提供的录取结果,并不能作为有效参考。
在手机应用商店中输入“高考志愿”,立即出现了30多个辅助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App,提供的服务包括往年分数线、专业信息、性格测试、职业测评等。大量的市场需求催生了高考志愿填报App的火爆开发,多数App下载量都过万。调查中,记者发现,App的宣传同样无孔不入。网页弹窗、贴吧、网络课堂等等地方都能看到此类广告推荐。还有一些App采取捆绑销售的模式。在教辅书、大学分数线及学科评估相关志愿报考参考书中,夹着宣传App的卡片。一些学校与出版志愿报考书的机构合作,卖给学生有App储值卡的参考书。
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某中学的高考学生,多位考生告诉记者,大家选择高考志愿普遍以咨询学校的老师和大学生为主,还会顺带着下载几款高考志愿填报App,研究自己的录取率。家长能够搜集到的信息有限,对院校专业没有深入的了解,也很容易相信App广告宣传的大数据“科学性”。河北省某重点中学的考生刘天天表示,班主任只让考生和家长好好研究志愿填报,没有提供任何建议给学生参考。一些考生认为,学校任课老师给出的建议也比较片面,不了解自己真正的兴趣。
不仅如此,部分考生对专业缺少清晰的认知。对于大学及专业的选择,考生能接触到的有效信息少,缺少相应的规划。山西考生于凌告诉记者,对于志愿填报,他和身边的同学都没有什么想法,也不清楚自己能够被哪所学校录取,因此使用这类App软件获得推荐学校,再综合院校环境、就业等因素,从中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一些家长在志愿填报机构高昂的咨询费前望而却步。黑龙江省大庆市家长何志明的儿子今年高考分数估高了三四十分,原本定下的志愿都不能再考虑。他告诉记者,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咨询费要上千,而App上类似的服务只需要三五百块,就能得到一个结果作为参考,还是比较划算的。
在输入高考分数和地区后,高考志愿填报App会根据“冲、稳、保”三个分数段提供参考学校的录取率。不少App打着免费的旗号,实质以营销为目的。一款名为“完美志愿”的App推荐了六个可以冲击的学校,前两个可以免费查询,后四个则需要付费588元升级为VIP(会员),才能查看详细结果。
去年,有学生家长曾向媒体爆料,自己购买了某款高考志愿填报数据App,发现志愿填报App中的部分信息和学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不符合,孩子的志愿填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款号称为高考生量身打造报考候选方案的App,有用户在下载页面评论:没有2017年的数据,都是2016年以前的,根本不适合作参考。不仅分析过程不透明,权威专家的信息也语焉不详。专家身份被模糊标注为“知名高考志愿填报专家”“多年从事高考志愿研究”。大庆的一位考生发现,向App中的专家咨询报考院校,也会被故意压低志愿学校的档次,以获得高录取率。这就为App和这些“专家”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数据的客观性值得商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丁延庆告诉记者,比较科学的志愿填报是以等位分作为“等效分”参考。市面上App多数使用的是错误的“分线差”定位法。“分线差”定位法的本质是裸分定位,易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的情况,影响志愿的选择。高考志愿录取率的测算需要建立模型预测,这需要多年的数据,但App研发团队没有能力收集全部数据,无法做到严谨的数据积累。
几乎所有的App都会提供性格、能力、职业兴趣测评。调查中,记者发现,这类测评直接采用国外的测评体系,不适合中国考生。有同学向记者反映,自己倾向于学法律,性格也与律师较为契合,而职业评测的结果是工程师。另一个理科思维很强的同学,志向是金融分析师,但App显示适合他的职业却是图书管理员。
北京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程舟认为,依靠App帮助择校并非是理性的选择,App中的性格测试和职业测试无法为考生提供有效参考。考生的性格倾向从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反映出来,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再进行职业或者性格测试,为时已晚。相反,在高一高二进行相关的性格测试,却能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学习。
程舟表示,高考选择志愿学校和专业,需要参考老师、家长及专业人士的意见。考生应充分了解自己,选择学科和专业与个人的兴趣偏好密切相关,不能依靠所谓的职业测试决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在高中阶段缺少对未来的考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考生应该在高中阶段接受职业生涯的相关指导。”程舟认为,学生也应该锻炼自己做选择的能力,结合实际情况理性选择,避免盲目地信赖App制订的志愿填报方案。
填报志愿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遵循正确的方法,考察高考成绩“等效分”。明确批次之间的关系,以及合理的同批次冲保策略,对冲保的受益和风险做到心中有数。适当运用“分数质量”错位等技巧报考志愿。要仔细阅读高校的招生简章,注意学校对身体条件、单科分数等具体要求。丁延庆提醒考生,在选择目标学校时,应充分了解并收集相关信息,在学校官网查询教学质量、就业质量报告等文件。
对于市面上出现的五花八门辅助考生填报志愿的App,丁延庆认为,大数据帮助考生决策高考志愿是有意义的,但目前市面上的App提供的结果大都不靠谱,对所谓的“大数据”,并非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高考志愿填报App产品 ,应该明确告知公众其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丁延庆认为,这不是商业机密,用户有权了解产品的理论依据和运算规则,以及是否有科学严谨的开发过程。
市面上不少App是“分数对位”的产品,是“唯分数论”的典型应用,违背了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志愿填报时,应因势利导,破除“唯分数论”的做法,树立多元价值观。丁延庆向记者阐述了理想的大学质量排行榜。他认为,每个人都能自主定义排行榜指标权重,比如校园生活、就业、教学质量等权重,再回到录取分数进行排序,形成适合每个考生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榜单,利用二者差异进行“分数质量”的错位。
丁延庆认为,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工作。考生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分数,还需要考虑到比自己分数稍高的同省其他考生的报考特点。部分考生存在错误定位或者心态保守等问题。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录取结果,比如减扩招因素、平行志愿的实行、是否有新建的本科生校区、是否有大类招生以及“大小年”等等。因此,需要有专业机构提供决策帮助。高考志愿APP是一种有价值的咨询服务。但目前,App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研发人员缺少教育学专业背景。研发产品需要有专业的教育研究团队参与进来,提高质量,是以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趋向。
(文中考生、家长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