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美术教育也逐渐被重视起来。美术手工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在选材、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比较灵活多变,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越来越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手工制作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团结协作,使其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小学美术手工课是让孩子们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自己的双手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上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手工作品,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课。为上好手工课,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思考和尝试。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教师的准备。首先是教师自身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准备。教师平时应多收集一些手工制作的创意和制作方法,了解一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此外,教师课前也应做好样品、范作等。通过亲身制作,教师能提高操作的基本功,掌握操作过程中的技能、技巧,了解操作中应注意的地方,预测学生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发现制作中的难点,找到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使示范动作规范、熟练,指导到位。其次,教师在课前必须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本课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还不够成熟,不仅会影响本课的教学进程,更不利于学生完成技能学习目标。
第二,学生的准备。手工制作的对象十分丰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培养他们发现材料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收集和发现,不但能懂得材料的再利用、再创造,还能培养爱物惜物的好品质。只有课前材料准备充分,课上制作才能得心应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小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往往是从对美术教师的喜爱开始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美术教师要通过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要拥有高尚的师德,要通过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亲切和蔼、信任尊重等情感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手工制作的相关问题,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在手工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模仿教材中或老师的范作制作手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从材料到造型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低年级的学生还不懂得怎样合作,在制作过程中也不会合理分工。“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这就需要教师指派小组长,由组长安排任务,做到组员共同参与制作,共同完成作品。教师要注意强化小组的团队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养成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各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摆在桌子上,供同学们巡回欣赏。在作品展评环节,不管是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都有明确的评价要求。具体的评价语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其闪光点,保护原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恰当的展评方式将会使课堂充满生机。
手工制作课是美术课的重要课型之一。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注意激趣导入,做好示范讲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手工制作,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快乐的手工制作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审美、创新、团队合作等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