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皎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江苏苏州 215217)
我们都知道,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也是实现创新的一个基础因素。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充满了竞争,而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以创造者的姿态进行发现式、探究式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都应该意识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作为实现创新的一种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著名心理学家托拉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良好、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不可能相同,千篇一律、抹杀个性的教学应当摈弃。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各种特定教学情境,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前提下自由发展。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才能得到创新后的快乐体验。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十几年如一日的方式已经无法让他们有足够的激情投入课堂中,因此,经常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我曾经做过一个尝试。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是第一个要求学生掌握的完整的气体制备方法,注意点很多,单纯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那次,我把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全都准备好,然后对学生说:“今天,你们在座的各位都是考官,我是考生,来完成一个制氧气的实验操作,请大家仔细观察,结束之后欢迎提出疑问和批评指正。”然后,我开始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注意点和一些操作细节可以适当地放慢速度,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对于学生已掌握的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可以故意犯一些学生经常容易出现的小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反应较快的学生已经发现了问题,在下面窃窃私语。等到实验结束时,很多学生都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对我的操作做出评价,提出批评意见。我在承认“错误”之后,再引导学生来回忆刚刚操作时的那些“慢镜头”,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不足之处,我再进行补充。结果整堂课的气氛非常好,学生也非常投入,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当他们自己完成这个实验的时候,避免了很多平时容易出现的遗漏和错误。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学习知识,让他们在观察和实际体验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欲培养创新意识,先鼓励学生质疑。朱熹曾经提出:“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提问表明学生在对事物进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正是思维的集中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端。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问才能提高,有疑问才能思考,有疑问才能进步,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沪教版的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这就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大舞台。我们应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实验设计和传统观念大胆质疑,对实验进行改进,以实验为依托,拓宽思路,挖掘实验的内涵,培养学生领悟、探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如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奇妙的问题:硫燃烧可不可以也用细沙来代替水?古代的字画年深日久为什么不褪色?水为什么可以灭火?用煤炉烧水,水开时常会溢出来,水洒在通红的煤上不但不熄灭,反而“呼”的一声,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是怎么回事?电影和电视里,一些云雾缭绕的幻境,是怎么拍摄出来的?……这些问题,学生常见,却很少认真思考。举出这些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多种多样,而且表述还不一定清楚,甚至让你不知所措,这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不能信奉教条主义,武断地说参考书中或教科书中就是这样的,或者没经过查证就乱解释一通。我们宁可花点时间跟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最终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结论上来。
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感”,确确实实地帮学生解决好问题。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也势必会有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将学生潜在的个性思维充分挖掘和激发出来,不要强制性地要求他们以教师的思路为准则,要体现个性,要让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思考、自我创新的意识,避免思维定式。当这种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开始支配学生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在学习中自主地去发现,去探讨,对自己脑中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产生新的思考,形成新的结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诱发他们的求异心理,不唯标准答案是从,解法和学法不一成不变,逐步养成乐于创新的习惯。
例如,重点讲解浓硫酸的化学性质之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事件(中广网银川2010年5月4日消息:浓硫酸槽罐车发生泄露)提问:“若你是事故现场的总指挥,请你制定出几条注意事项和处理方案。”
学生给出的方案或许五花八门,甚至很离奇,有些方案或许并不是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而是生活中其他事故处理中常用的。这时老师要给予肯定与鼓励,特别对于那些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答案,以及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求知欲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更应加倍爱护,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不愿循规蹈矩、乐于创新的欲望。如果置之不理,一票否决,甚至冷嘲热讽,那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知道,只有不满足于现成结论,不墨守成规,乐于和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这种个性思维的独特性,正是我们要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的。
想象与联想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善于联想,善于将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迅速建立起来,体现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学习碱的通性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前一节讲的酸的通性有哪些,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着去推测碱的性质。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也可以把酸碱的性质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比记忆。
学生学会联想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想象能力,思维也得到了锻炼,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这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并且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都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在学生联想的时候,教师也要告诉学生,不能为求异而求异,为发散而发散,要合乎情理,力求创新但不可脱离实际。
总之,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在点滴学习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才是在新课改教育教学中每个教师应该尽力做到的。只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适应新世纪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为自己今后的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1]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马宏佳.化学教学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