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震 白琨
小张是一名00后,这位2018级新生现就读于国际关系学院(简称“国关”)。种种机缘巧合,小张和学校郭慧民教授天南地北聊得很开。
作为大学新生,小张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但同时又有很多困惑,于是他向郭教授提了三个问题。
小张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时代变迁的。他觉得郭教授的成功主要依托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涌现的大量机会。他问:“都说时势造英雄。您是赶上了潮流,而我们这批00后大学生竞争压力大,能否脱颖而出呢?”
郭教授回答:“我们当年的确赶上了时代的浪潮,成为弄潮儿,也就是在机遇多多的年代做了正确的选择。时过境迁,你们这批千禧年出生的大学生赶上的是新时代,“一带一路”为国关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建议你们胸怀寰宇,未来可以将工作的步伐扩大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大国崛起的宏图中书写个人成长的画卷。”
郭教授还来到小张所在的社团,就时代发展与个人机遇开展交流。他说,许多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生已经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取得了事业的成功。郭教授如数家珍地讲出20多个活跃在“一带一路”的国关校友名字,他们有的在非洲从事铁路建设,有的在亚洲从事金融业务,有的在美洲从事外贸工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郭教授现场组织社团学生邀请几位学长进入视频连线。
包括小张在内的很多学生一方面是心动,另一方面又担心海外生活环境复杂多变。擅长洞察学生心态的郭老师,已然看出学生们的心理变化,他结合自身访问学者的经历现身说法:“同学们的惶惑主要来自于不确定性,认为海外的环境比较艰苦比较危险。其实你们大可不必担心。五年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取得巨大进展。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所以你们到沿线国家工作不必担心人身安全问题。即使出现突发事件,国家对海外公民也有保护措施。另外,有困难还可以找驻外的师兄咨询求援,我们国关人是四海一家,走到世界每个角落都可能遇到校友。”最后,郭教授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同学们要学会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另辟蹊径,就像当年我们这批上海籍国关人在1980年代纷纷去往二三线城市发展,后来都在各自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我国与61个“一带一路”国家共建立了1023对友好城市,占我国对外友好城市总数的40.18%。你们将来思考就业的时候不妨看看这些海外友好城市,试一试别样的人生风景。
他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确定专业方向。郭教授给小张第一个建议就是:结合时代背景确立方向。
这位郭教授在恢复高考后考入国际关系学院,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勤奋学习、孜孜以求。他29岁成为国关最年轻的副教授,37岁成为国关最年轻的教授,38岁成为国关最年轻的副校长。回首自己的成功之路,郭教授认为要发挥加法思维,通过“英语+特长”的方式实现快速成长。
郭教授上学之时国内学习和研究公共关系学的人都极其罕见,而当时年仅24岁的郭教授就通过翻译英文著作接触公共关系学,并且在199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成为担任“世界最佳公关案例金奖大赛”的第一位亚洲评委。郭教授作为公关专家,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服务于外交领域。郭教授认为,将自己的英语专业学得扎实是日后事业成功的基础,选准研究领域是快速发展的前提,二者缺一不可。
小张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大学生活的。国关校园不大,小张和室友们开学报道当晚卧聊的主题就是“小国关能否承载大梦想?”
郭教授借着这个问题耐心解读:“国际关系学院的大在于胸怀,小国关承载大梦想,国关学长秦刚最近任职外交部副部长。郭教授鼓励学弟们不因校园小而抑制梦想的翅膀。迷你校园恰恰是资源的聚宝盆,小而精的办学是国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国际关系学院,地处北京市西郊风景区,始建于1949年,由教育部直属,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一起,构成财政部“小规模试点高校”,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曾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学校毕业生遍布五湖四海,在外交领域成绩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