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春香
从日常生活出发,从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出发,选择适宜的游戏化的美术活动内容,使美术活动内容本身成为一种游戏。例如,在“青菜奶奶过生日”活动中,教师创设了情境:今天青菜奶奶过生日,邀请我们去参加生日晚会。幼儿兴奋极了:“生日晚会?是要装扮吗?”接着,教师出示了各种蔬菜,让幼儿记住各种蔬菜的特点,然后制作纸帽、纸衣进行装扮。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各种形象生动的蔬菜吸引住了。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应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在同一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表现。并且材料的结构、难度也要符合幼儿的绘画特点和能力。
幼儿喜欢在大自然中游戏,而且更愿意亲近自然。在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条件和机会,提供多种资源,让幼儿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可以利用五谷杂粮进行粘贴画,利用蔬菜瓜果进行拓印,利用树枝树叶来插花装饰等。将自然材料运用于创意美术活动中,真正实现美术生活化。
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共育。可以围绕活动主题,请家长带幼儿参观体验,做好活动前的经验准备。同时,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活动材料,一起进行活动创作,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创意美术活动中。
教师要选择适宜的、幼儿感兴趣的美术活动内容。通过游戏化的教学,将美术活动内容更有趣地表达出来。当然,还需要挖掘活动内容本身的游戏内涵,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和年龄特点,编排恰当的游戏内容,以促进教学愉快地深入。
1.从“开放”的语言环境入手
教师创设出有趣的游戏氛围,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大胆想象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富于变换的情绪表达,自然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从“宽松”的活动空间入手
草坪、小区、公园、森林到处都可以作为幼儿活动的场地,在自然而宽松的活动氛围里进行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例如,美术活动“秋叶纷纷”就是在草坪上进行的,幼儿收集树叶,观察树叶的形态以及树叶飘落的样子,而后开展“我是一片小树叶”的游戏,让幼儿更深刻地认识秋天的树叶,使得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1.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变换作品表现形式
例如,“蔬菜拓印”是用各种蔬菜切面进行拓印,然后组合成不同的形态,最后呈现出多种风格不同、富有想象的作品。又如,“恐龙大战”是为幼儿提供许多废旧报纸、旧挂历以及杂志让幼儿自由撕贴,一个接一个的花样就产生了。
2.联系幼儿熟悉的事物变化游戏
在中班活动“创意爆米花”中,选择的材料是幼儿爱吃的爆米花,这个活动趣味性很强。而选用爆米花让幼儿自由拼贴作品,不仅满足了幼儿情感的需要与发展,也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开展活动应具有目的性。只有达成了游戏的目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增添乐趣。例如,“秋叶纷纷”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幼儿进行“我是一片小树叶”游戏,让幼儿更直观地体验秋叶飘落的现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欲。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富有童趣的游戏化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例如,在“青菜奶奶过生日”中,教师引导幼儿装扮成蔬菜,运用游戏化语言:“黄瓜宝宝,伸伸小手,拳头握握,快乐地摆动,跳跳小脚,微微笑。”在这种游戏化的氛围里,幼儿更乐于主动积极地去表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期是激发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创作表现的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表达,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当作品完成后,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展示作品,评价作品,并及时肯定和鼓励有创造性的、富有童趣的作品。
创意美术活动的开展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探究,每一次的美术创作活动都是一次体验和探索。我们教师需要创设游戏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创作活动是一次愉快的游戏体验和情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