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娟
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具有浓厚趣味性和娱乐性,并反映中华民族所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的游戏活动。它以丰富的内容、有趣的形式吸引着幼儿,将其作为教育资源应用于幼儿园活动中,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民间游戏不同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但它囊括了以上所有游戏,有各类游戏共有的优点,也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民间游戏形式轻松活泼、内容生动具体,大多数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荷花荷花几月开”等,幼儿边玩边唱,始终处于欢乐之中。并且民间游戏往往是幼儿自主进行游戏,游戏的发展、角色的选择、规则的制定都由幼儿自主决定,他们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情绪会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民间游戏形式简单、取材方便,不受场地、人数、幼儿接受能力差异的限制。如:游戏“过家家”,只要幼儿将平日观察到的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反映出来便可,所用的材料也很简单,可以灵活地选择身边常见的各种材料;又如,游戏“推小车”,不受人数和场地的限制,可以是两个小朋友之间相互“推小车”,也可以由家长或老师配合幼儿“推小车”,可以在地毯上“推小车”,也可以在草地上“推小车”。
民间游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劳动,反映了当时、当地人民对生产和生活的认识,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民间游戏,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和学习了本民族文化,在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初步培养了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幼儿在游戏中接触到当地的方言、特色、民俗,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幼儿对家乡的感情。
近年来,大量高科技玩具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的出现,使幼儿自发自由的游戏过程简化为一个个开关或按键,幼儿经常足不出户,不亲近自然,不接触社会,欠缺交往意识和合作精神。而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取材于自然,能够让自然界中的事物成为幼儿天然的“玩具”,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分享。
民间游戏对幼儿的品格培养、体魄健全、能力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多数民间游戏都有助于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如:“跳皮筋”“城门城门几丈高”等游戏包含跳、跑、钻等基本动作,可增强幼儿各器官的功能,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为幼儿运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民间游戏还具有浓厚的娱乐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参与游戏,从而促进幼儿机体健康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民间游戏正是创设了这样的环境,丰富的“说”的材料使幼儿产生“想说”的愿望,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使幼儿产生“敢说”的底气。如:游戏“过家家”,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通过角色间的对话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能力。
民间游戏既有娱乐性又有竞争性,在游戏中获胜能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虽然有时幼儿也会面临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但游戏的趣味性又会吸引着他们忍受挫折、克服弱点,继续参加游戏。
民间游戏形式简单、取材方便,幼儿可利用积木、泥团、纸、沙等物品制作游戏材料,如:游戏“东南西北”,一张方形的纸通过不断折叠成为“东南西北”,再画上图案就可进行游戏,在制作游戏材料的同时,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大多数民间游戏都配有童谣或儿歌,包含着大量的自然、社会知识。幼儿把自己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游戏中参与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认识生活、了解他人、亲近社会。
教师要搜集、整理适合幼儿的民间游戏并加以改编、创新,去芜存菁,使其更加适应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时代要求。
一是通过文献、网络进行搜集。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不同的时代、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游戏形式,形成了一笔宝贵的文化和教育财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网络搜索等多种形式,搜集大量的民间儿童游戏素材;二是发动教职工集体回忆搜集。利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互相交流童年时玩过的游戏,做好记录、梳理和补充;三是开展家园合作,动员幼儿、家长参与搜集。让幼儿向家中长辈们学习他们小时候玩过的游戏,把它们带到幼儿园来,教给其他的小朋友。
教师要根据难易程度、锻炼的主要部位或能力以及适宜的年龄等角度,对民间游戏进行分类整理,使每一类游戏都能有效针对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发展的多重价值。同时,民间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以及一些不健康的要素。教师要坚持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等原则,去芜存菁,保留其中积极健康、寓教于乐、适合幼儿的内容和形式。
主要可以从游戏的内容、玩法和材料三个维度对民间游戏进行改编、创新。在内容上,对不利于儿童发展的部分进行改编,如:将“捉鬼”游戏改为“捉影子”游戏;在玩法上,做好“加减法”,简单的可以进行叠加和组合,如:把“剪刀石头布”“跳房子”等游戏组合在一起,难度较大的游戏可以进行适当简化,如:“抓‘四麻’”等难学难玩的游戏;在材料上,除取材自然乡土外,还可以合理利用好废旧材料。
民间游戏对幼儿成长具有多重价值,将其引入幼儿园一日活动并探索其应用,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每天早上幼儿陆续到园,教师可以在活动区角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可以是一个人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玩,例如,“挑小棍”“东南西北”“翻花绳”“抓‘四麻’”等民间游戏,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在游戏中可以得到锻炼和发展。
适合晨间锻炼的民间游戏有很多,如:“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打陀螺”“滚铁环”等,这些游戏运动量较大,在发展幼儿的大肌肉动作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按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民间游戏。例如,中班上学期健康教育目标之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针对这个教育目标可选择“荷花荷花几月开”“老狼老狼几点了”等游戏。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过渡时间,如:课间、饭前饭后、离园等环节,此时可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材料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民间游戏穿插进行,如:“翻花绳”“东西南北”“老头子扛枪”“剪刀石头布”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同时也减少了幼儿等待的时间,避免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对幼儿来说,民间游戏可以强健身体、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质;对教师来说,民间游戏能够更新他们的资源观和教育观,让他们获得专业上的成长;对幼儿园来说,民间游戏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成为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逐渐认识到民间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价值,并开始探讨其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但这些研究大多比较零散,还未形成一定体系,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总结。
[1]傅宏主编.学前儿童心理健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桂华主编.新编民间游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刘婧.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4]巩玉娜.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2.
[5]吴宝珊.浅谈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4,(Z1).
[6]莫晓超,李姗泽.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