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不“意”巧生成

2018-11-30 10:25江苏南京市建邺路小学吴明庆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意外事件思维过程

江苏南京市建邺路小学 吴明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就形成了一个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动态调控过程。这也就预示着在我们的信息课堂上发生或多或少的 “意外事件”并不是偶然的。教师课堂上应正确处理这些意外事件,让这些意外事件最终成为课堂的“亮点”。

为了能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可谓煞费苦心,课前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熟悉学情、精心准备上课教案及课件,做到胸有成竹。但事实上,课堂教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信息技术课堂更是如此,教师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再加上课堂上有时会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是在所难免的。例如,课堂上学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程序不能正常运行、键盘从桌上掉到地上发出的响声、学生在课堂上玩电脑游戏等,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有可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让教师当时最佳的教学状态一扫而光。发生这些状况后,教师如果把控不住局面,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具备处理课堂突发、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能较快地、清晰地认识到意外事件的本质与类型,才好对症下药,随机应变,转劣势为优势。

一、信息技术课堂上导致“意外”发生的因素

1.教师备课时的不可预见性

信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己的思维特征、认知经验。信息课堂以操作为主,任课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因此课堂中的不可预见性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例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鼠标或键盘的失灵导致与备课预想不一样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单击、双击、右击的不同操作,会出现各种出乎教师预料的情况。此外,计算机软硬件的突发问题也会导致“意外”的出现。

2.师生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是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进行,设计的思路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知识体系以及教师自认为学生应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构造为基础。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也多半是从学生一开始的“已知”到最后的“已知”这样一个过程,但学生在这个接受新知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的起点却依然是“未知”的信息,他们学习的目的是要把“未知”知识变为“未知”知识。师生间的这种思维上的差异,会使学生在回答教师的问题时产生“意外”,即答非所问。

3.学生思维方式上的独到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基于新课标、基于学生、基于教材的教学目标,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充满创造性的,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与学之间的思维碰撞,常常会引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展现学生的真实心理和多元思维方式。

二、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有效应对“意外”情况的出现

“意外”随处可在,因此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实属正常,虽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一时混乱,如何处理“意外”情况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应变能力、足够强大的心理准备,积极探索有效应对“意外”的教学智慧,聪明地化解各种“意外”。教师如能科学有效地利用这些“意外”的发生,便能化课堂上的种种“意外”为难得的生成契机,使学生经历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收获独具匠心、感悟至深的学习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顺着“意外”,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电脑开不了机(开机就叫),显示器突然不亮了或出现蓝屏,打字的时候打出来的全是英文大写,软件的界面不同……这些都是教师在信息课堂上常见的由计算机硬件或软件而引起的“意外”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该如何去处理呢?是不去管它,继续上课,还是停下来解决这些问题呢?面对这些“意外”,教师应果断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学生更希望教师能带领他们解决这些电脑操作的常见问题。

如果硬件出现问题,教师可以一步步地教学生排除故障的方法。例如,显示器不亮了,可以先让学生看看电脑主机是否还在工作,排除断电的可能性,然后再看电源线或数据线的连接,会不会因为接口松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果是因为软件版本存在差异而导致的“意外”,教师在课前就要准备好,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软件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会经常升级,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类似的,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这样的“意外”不仅仅会出现在课堂上,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会遇到。当出现类似的问题时,教师应先了解学生遇到的是什么困难,站在学生的角度,带着他们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积极探索,帮助他们顺利走出困惑。

2.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展现思索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灵机一动,提出不一样的问题,而这种闪现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都是个别行为,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一闪即逝的生成资源,敏锐地捕捉其中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内容,那么课堂的精彩就可能由此生成。学生在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表达具有跳跃性、不严谨性、不科学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请提出问题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借此还能抛砖引玉,引导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可以从学生们的回答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认识我的‘电脑’”一课,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关闭当前的窗口。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信息课才一个月的时间,但现在学生家中基本上都有电脑,有些学生很小就已经接触到了电脑,因此这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学生都回答“单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但这时,笔者发现前排有一个学生并不赞同同学们的说法,他自言自语地在下面说:“这样应该也可以吧?”于是,笔者让他说出他的想法。他说:“刚才老师讲菜单栏的时候,我发现在文件下面有个关闭,我推测点这个关闭也应该能把这个窗口关掉。”这时,笔者让学生们一起来试一试,试过之后学生们都大喊“这样也是可以的”,于是笔者继续让正在兴头上的学生来尝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也能把当前的窗口关闭。结果,又出来了几个不同的方法:把鼠标移到任务栏,然后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关闭窗口”,也可以实现关闭窗口的目的;把鼠标移动到窗口的标题栏,然后右击鼠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关闭窗口”;按快捷键Alt+F4,短短几分钟时间,学生们就通过自己的摸索、讨论、研究找到了五种不同的关闭当前窗口的方法。

当学生觉得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也很好时,教师要及时以予肯定,同时告诉学生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能不能找到更好、更快、更快捷的方法。例如,如何打开一个软件,可以从桌面直接双击快捷图标,可以右击桌面上的快捷图标再单击打开,也可以在开始的程序里找,还能在该软件的文件夹里找,但是哪种方法是最方便最快的打开方式呢?很显然是直接双击桌面上的图标。

3.用“游戏法”处理“疲惫型”状态

所谓的“疲惫型”状态,是由于小学生特有的生理现象造成的,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于成人来说比较短,而长期记忆的能力也比较差,并且他们的大脑神经联系还未建立完善,虽然抽象思维已经开始形成,但也不完美,不能妥善地处理复杂的深层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一旦在听课的过程中感觉教师的讲课内容较难或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会因大脑疲乏或听不懂而开始开小差,直至失去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做过小调查,小学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会出现“疲惫型”状态?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机械性的操作练习时,如三年级练习打字的阶段,打字是一项十分枯燥的操作,学生练练就不感兴趣了,在五年级学习Logo的时候,单纯的语言命令输入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当信息课堂上出现了这种因练习而产生的“疲惫型”状态时,作为教师应该想一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能采用一些过于直接的言语批评,因为这样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还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还会导致个别学生对信息学科产生抵触的心理。如果遇到“疲惫型”状态的出现,教师可以把既定的教学计划放缓,和学生一起做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来缓解疲惫状态,先使学生放松,等学生注意力重新集中后再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五年级学生学习Logo的时候,笔者经常会让学生做“我是小海龟”的游戏,让一名学生做程序员,其他的学生做“小海龟”,程序员说Logo命令,“小海龟”根据命令做出相对应的动作,做错的学生坐下休息,直到剩下最后一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教师课前做到胸有成竹,课上才能灵活应对,预估“意外”,善待“生成”,以生为本,必能让课堂因“意外”而精彩。♪

猜你喜欢
意外事件思维过程
思维跳跳糖
脑筋急转弯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全程管理护理模式在住院患者外出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界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