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8-11-30 10:02江苏连云港市殷庄实验学校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海伦人文课外阅读

江苏连云港市殷庄实验学校 钟 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人文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人文素材,并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何现实意义

1.什么是“人文素养”

在社会生活中,狭义的人文素养,通常与人文精神等同;广义的人文素养是指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态度,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统一。简而言之,“人文素养”就是学会如何做人的问题。

2.“人文素养”对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育所讲的“人文素养”的含义更为广泛,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传授和作品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生态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着力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的智力、情感、德行、人格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积淀

1.以读促感,体验文本的艺术美

语文新课改进行了多年,细想一下,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无非都是围绕一个“讲”字,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诵读、去品味文本的教师少之又少。我们的古代先贤十分重视诵读,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古人对诵读这些闪耀着睿智光芒的论述,至今仍给我们以启迪和警示。人们总是习惯于对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嗤之以鼻,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死板教条,除了让学生死读书就是让学生读死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巨大优点就是重视诵读。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和国学大师,如鲁迅、朱自清、郭沫若、季羡林等,他们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国学基础。

我们既要摒弃古代教育的糟粕,也要继承古代教育重视诵读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指导和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探究,使文中的人、景、情、物跃然纸上,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把课本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在诵读的过程中,多角度感知教材,浸染在文章营造的情感意境中;让学生在浅吟低诵中感受文本的语言文字美、意境思想美、情感艺术美;让一篇篇经典、优秀的美文在学生的一咏三叹中永远传承下去。

2.营造学习情境,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感染。如教材中的古代诗词,它们文字简洁、意境清新,读来朗朗上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诗文蕴含的深刻含义,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诗句还原成生动的视觉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营造的艺术内涵和深远意境。

例如,教学《锄禾》一诗时,笔者根据诗意制作了一组有声有色的连环动画片: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地上的一条条裂缝像蚯蚓一样;田里的禾苗晒蔫了,耷拉着脑袋;远处无边无际的田野里,一个戴着斗笠的农民正挥汗如雨地挥动锄头锄草,汗水浸湿了他身上摞满补丁的破旧衣衫,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他布满皱纹的脸颊滴滴哒哒流下来,滴落在脚下干旱的土地上……观看到这里,学生们一个个嘴巴张开着,很显然,他们已经完全被这画面震撼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观看画面后的感受,从学生们的陈述来看,他们明白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懂得了自己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汗珠子摔成八瓣儿辛苦耕作而来的,笔者顺势再引导他们感悟诗人对农民的怜悯与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最后,笔者再让学生打开课本,大声朗读《锄禾》这首诗,把自己刚才陈述的语言与诗人的语言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体会古诗语言的简洁凝练、生动形象,诗人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隐喻和巧妙。

3.引导拓展阅读,汲取知识营养

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不仅是为了弄懂课文中词句的含义和语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呼唤,教导他们对人类几千年代代相传的优秀文化的传承。这样宏伟的教育目标,决不是靠课堂短短几十分钟的讲读就能达到,需要教师课内外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定时定量的要求:“……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除了让学生阅读必读书目中的课外书,笔者把语文课本涉及到的文学作品,重点推荐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内容节选自名家名著,如《负荆请罪》选自《史记》,《林冲棒打洪教头》选自《水浒传》……要使学生理解这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学价值,教师就要在学习课文时不失时机推出原著,让学生了解原著、并且渴望在课后认真阅读原著,从而深入领悟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还经常向学生推荐阅读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报刊杂志,让学生在阅读课上或课外时间选读,让他们通过阅读和思考,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善恶美丑,引导学生如何去恶从善,如何辨伪识真,从而使学生的个人品质与内涵都得到滋养与提升。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生命价值教育,培养正确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总是一路繁花似锦,总会遇到各种不期而至的困难与挫折。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励志类课文,笔者在教学此类课文时,通过导、读、讲、辩、思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精读与涵咏,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例如,《海伦·凯勒》这篇课文讲述了海伦小时候在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非常绝望,但她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刻苦学习盲文、练习说话,长大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事业上。教学时,笔者紧紧抓住“不屈不挠”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深读细品。正是因为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帮助海伦克服了一个个因身体残疾带来的学习困难,克服了人生历程中一座座不可逾越的山峰,最终成长为举世闻名的作家。学习《海伦·凯勒》一文后,笔者又顺势推荐了两本海伦·凯勒的书给学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黑暗中的光明》。学生读完这两本书后,对海伦·凯勒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她勇敢面对不幸的命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的感受,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

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受到熏陶与感染,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影响他们的一生……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在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把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哲理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猜你喜欢
海伦人文课外阅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作家死亡之谜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文社科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