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中心小学 吴川钢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发展,所以新课改要求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阶段是实施核心素养的起点,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课堂教学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基于此,笔者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施为重点,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教师来说面临的挑战比学生还要巨大,有些教师已经教书多年,教学理念、观点、思路已经固化,在核心素养下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非常困难。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实现学生学、教师引这一理念需注重以下环节:
首先是对教材观念的转变——用这本书教,而不是教这本书。要解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是粗略看一下教材,不求甚解忽视教材内容深度,无视教材知识体系,忽视教材习题价值,更有甚者只是把其他备课课件拿过来没有消化直接上课,没有下功夫研究课标、研读教材。
其次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有了对教材和课标的深刻理解,教师教育观念才能有转变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才能收放自如,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向“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循学善教”的课堂转变。具体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堂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生成,才能有目的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
最后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养成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善于发现、自主发展的习惯。有了前面两点的保障,学生学习的方式才有转变的可能,教师只有对教材了然于胸,才能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不断修正学生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最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是核心素养下构建“学生为中心”数学课堂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没有这三个习惯作为保证,又怎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呢?教师为了赶教学任务常常忽略对学生交流、倾听和合作习惯的培养,从而表现为教师重视“教”而忽视“学”——课堂上学生的探究表面热闹,实则肤浅,因为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分析,代替了学生探究,代替了学生合作……
当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这三个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正心态,不能急躁,要相信慢工会出细活。
1.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在问题抛给学生后要分工明确,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2.交流时让学生自己先确定一个小组主要发言人,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若问题没能解决其他小组再加入。这样学生就经历了探究过程,可以有感而发,不会不知所措无从说起。这样的过程多经历几次,学生就变得会交流也敢于交流,而且在这一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也会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里,教师特别要向学生强调不能简单复述已经交流的观点,要发表不同的想法,学生才能在不断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倾听的习惯。
3.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其他学生倾听的表现,同时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交流的愉悦和荣誉感与满足感,以此来调动学生交流、倾听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和持久的耐心,要相信今天的慢是为了明天的快。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就会看到你想要的学生,想要的课题,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终生,这样才真正做到了改变学生、发展学生。
“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定教、灵动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以学定教、因学设教。首先要抓住学生的起点、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有效重组、练习分层设计等。其次就是要符合多学少教的要求,循循善诱, 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对知识感知、探究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经历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学生才会主动分析、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再结合学生学习习惯和教师课堂理念的转变,教师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根据学生实际探究生成的情况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达到多学少教的目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扇形的认识”一课,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首先呈现了三个大小不同的扇形,这三个扇形位于同样大小的圆中,但圆心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教材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涂色部分,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扇形,知道这些图形都是由圆的两条半径和一条曲线围成的,都有一个圆心角,体会到扇形是圆形的一部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知来设计,先让学生画出固定大小的圆形,并标上圆心,再在圆里任意画两条半径,然后剪下较小的部分,小组内观察研究共同点,让学生在交流、聆听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对于扇形的认识自然从圆的知识出发,同时对于扇形是圆形的一部分的感知就会更加强烈,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就会体会到。再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多教师认为内容很简单,只要按照教材教一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不会有问题。而实际情况却并不理想。如果在教学例题一个饼的四分之三是多少和三个饼的四分之一是多少时能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交流中感悟,学生对知识点的重难点的理解就会逐步生成,教师只要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况并适当引导。如果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其他学生可以用已拥有的经验帮助纠正,在这里,教师只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所有你想要的结果学生都能解决。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以学生学习习惯、教师自身理念的转变,同时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原有的预设,从而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在相互作用中有效达成,才能在课堂中体现“学生为中心、灵动生成”的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才会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才会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变教师“教”的课堂为学生“学”的课堂,进一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