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宗宝
◇广东省中山纪念中学
每次考完试,学生都会忙碌地剪剪贴贴,整理错题,但往往流于把难题错题简单按照考试时间和题号顺序依次粘贴。其实,同学们这样做降低了错题集的使用效果。为了让同学们的每一分耕耘都有更多收获,充分利用错题集,我提出以下整理历史错题集的建议。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历史分割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在彰显其自身内在发展历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引发了学生时空紊乱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问题,也不符合一轮复习特点和高考的综合性要求。因此,有必要在构建时间轴的基础上,在错题集中充分留白或准备活页形式的笔记本。
复习课,既要讲透每一个知识点,也要练透每一个知识点。所谓讲,是指能将概念化开,注重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内涵和外延,并抓住主流。所谓练,要把握两个方向。一是顺势而为,将知识点的基础和主流进行训练和消化。一是逆流而上,通过提供新材料对知识点的主流进行补充和完善,以防止对基础知识僵化理解。但“练”既受到课时和课堂容量的限制,也受到老师视野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因此它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精选不同命题人命制的不同风格的题目可以充分起到查缺补漏的效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不仅可以整理错题,还可以整理做对但有启发意义的题目,也可以聚焦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从而将基础知识的上下左右前后彻底打通。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文科试题可以要求学生“多角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高考试题可以说自觉践行着这一原则。以社会风俗为例,2007天津卷从穿衣打扮看社会崇洋心理,2009年上海卷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看传统伦理道德受到的冲击,2010年福建卷从电报业看经济信息的快速传播,2012年浙江卷从饮食看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2013年浙江卷从报刊看其思想启蒙的媒介作用,2014年浙江卷从剪辫子看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2017年全国卷I从饮食器皿看等级秩序受到的冲击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高考命题人以其广博的专业素养不断推陈出新,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
学生选择题失分除了知识的缺漏之外,方法失当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要总结题目的设问,看问的是主观目的抑或客观影响、直接目的抑或根本目的、直接原因抑或根本原因、内容抑或特点等;要瞄准题目的题眼,抓住题目材料的中心思想,选择能完整全面地归纳概括材料的选项,而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除了显性时间外,要善于发现题目中的隐性时间,如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地点、事件起止时间等;要关注程度副词,如“推动”“强化”“实现”“确立”“已经”“逐渐”“彻底”等。
从历年真题来看,试题设问无非问原因(背景)、特点(内容)、影响、意义和评价。原因类题目,我们可以考虑的角度如下:内因(国内)与外因(国际),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政治、经济与文化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等。特点类题目我们要搜集整理相关的关键词,如时间、数量、规模、主体、手段、性质等。影响类题目,我们可以考虑的角度如下:对当时、对后世、对本国、对世界、对人类、对政治、对经济、对文化等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评价类题目最基本的思路是历史地评价和辩证地评价,即把评价对象放到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中评价和一分为二地评价。除了分析角度之外,我们也要积累相关的表述,如“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