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进策略

2018-11-30 07:54:52□周
中小学校长 2018年9期
关键词:政治课道德德育

□周 瑶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格局中,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思想政治课以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党团或少先队活动以及其他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等隐性德育途径。在这些途径中,思想政治课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德育途径,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按理说,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专设德育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其优于其他途径的优势。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部分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

(一)对道德可教性的讨论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首先突出表现在一些学者对于道德是否可教的讨论上。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曼诺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 “美德即知识”,他认为道德可教,因为知识可教。柏拉图认为掌握了善的哲学家或智者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机构向社会其余的人传授。洛克和涂尔干等人对道德可教性也持肯定态度,认为儿童的心理具有后天可塑性,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他们。与此相反,也有一部分教育家对道德可教性持否定的态度。卢梭提倡自然教育,认为学校德育限制了儿童的发展,教育所能提供的最大帮助就是不去妨碍儿童的成长。[1]杜威认为,学校的直接教学对人的品德发展无益,建议通过更广泛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促进人的品德发展。学者黄向阳则认为 “道德难以用直接的方式加以教授,应当通过间接的方式,将德育渗透在知识、技能教学及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迄今为止还是有一些学者只承认直接的德育课程对道德知识的影响,却不承认其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影响,对道德可教性存在质疑。

(二)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性质的认识存在偏颇

中学思想政治课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培育了学生的公民素养,具有德智共生性,[2]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德育课程的建设做了许多努力。但是,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性质的认识仍存在偏颇,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和知性德育的影响,把思想政治课当成单纯的智育课,忽视其德育性质。这种认识使得原本肩负德智共生双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方面出现了简单的知识化倾向,只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甚至把教学目标仅仅对准考试,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而另一种倾向,虽然强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但是将其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而导致德育出现 “假大空”现象,使学生一上思想政治课便觉得空洞、枯燥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限制了我国德育发展的进程,成为我国当前德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一些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德育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德育的实施必须借助具体的德育教师,通过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言行来实现对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更应该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发挥榜样的正向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道德情感。

从整体来看,我国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尚可,然而也不乏一些教师理论水平较低,欠缺实施德育的能力。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从教师的职前发展阶段来看,我国部分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有的缺少现代道德教育和青少年道德养成方面的课程,有的侧重知识学习,忽视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从教师的入职发展阶段来看,部分学校忽视教师的德育素养考核和评价。从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阶段来看,主要表现:一方面,个别学校不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忽视德育教研和科研。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律、不思进取,疏于学习和钻研现代教育理论和德育理论,不注重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忽视道德实践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对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形成了干扰。

二、改进策略

(一)明确道德可教的信念,掌握道德教学的方法

要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境,首先要明确树立教师道德可教的信念,重视专设德育课程的作用。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或自发形成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一个人并非天生就知道善和恶,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在教育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内在的认识,自觉选择自己道德发展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直接的道德教学是必需的。一方面,直接的道德教学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为个体道德的形成奠定基础。道德知识是道德形成的基础,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道德,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因此,道德教学是必要的,它能够让学生快速地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点并教给学生做出正确价值判断的方法。另一方面,直接的道德教学能够培养出 “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即不仅仅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做正确的事,而且能够在理论上阐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以特定的、正当的理由来解释和支持其思维和行动。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掌握道德教学的方法。因为道德不仅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的集合。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不是看他掌握多少道德知识,而是看他能否进行道德实践。因此,我们应将思想政治课与学生生活实践、自我教育等其他德育渠道相结合,扩展德育的途径和形式,进而真正发挥德育的最大效用。

(二)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上述困境,部分教师还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实现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知性德育是德育的简单化,它把道德从生活中孤立出来,强调道德知识的体系化,它把道德知识的获得和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视为同一过程,比较注重道德知识的获得,相对忽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精神和生活体验的具有主体性的人的价值。在这种德育观的影响下,学生不得不去识记大量的道德知识,而忽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导致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道德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却难以真正践行这些道德知识,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人们在这种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具有道德指向的生活方式。如果道德脱离了生活,道德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鲁洁曾这样阐述道德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只有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道德教育,并与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有机的整体,才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正道。”[3]因此,思想政治课要想发挥专设德育课程应有的德育功能就必须 “接地气”,寻找生活的土壤,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建构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方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回归生活,实现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统整,使生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专业素养的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入职、职后三个阶段进行思考,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深化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力度。德育教师的培养摇篮是师范院校,其课程改革的情况对德育教师的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师范院校要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和全面化,体现学科性和师范性的统一,开设相关的德育课程,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来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二,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师考核和评价机制。科学的考评机制,能够相对客观、公正地考评德育教师的工作情况,起到激励和促进教师重视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特别是在教师入职考试中把好关,增加专业素养的考核比重和分值。

第三,加强和改进德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德育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具有终身性。因此,德育教师的发展必须注重其连续性,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要重视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保证教师德育能力的不断提高。德育教师要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听取德育理论专家开设的讲座,使教师的相关知识体系得到更新。[4]另一方面,应坚持参加德育经验汇报展示的活动,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和积累德育经验,反思自身的德育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信念,将思想政治课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为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政治课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