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教育创新峰会科技教育与创新素养”专题研讨会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公众科学日”活动在深圳举行。
“问题解决能力缺乏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突出现状。”国家督学、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表示,这也正是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首次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原因。“5C模型”包括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合作共五个方面。其中,创新是素养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目前对于创新素养的培养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创新素养教育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二是认为创新素养是少数特优生的专利。”刘坚指出,事实上,创新素养教育比任何一门课程都重要,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落实在学校所有课程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同时,创新需要先进文化的滋养。只有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的文化,才能滋养出善良、尊严、独立和创造性等品质。而新课程的重要使命,就是播撒文化的种子。”刘坚说。
“青少年创新素养的培养模式需要实施创造性教学、构建创造性课程、培养创造性教师、整合创造性资源、营造创造性文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副组长胡卫平建议,要从培养学生、培养人的视角考虑创造性课程建设,“比如课程设计要有科学依据,是阶梯式、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要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活动体验;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介绍了深圳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探索。他认为,未来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未来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是面向每个孩子的,要保护好孩子的创新天赋,并引导他们过一种创新的生活。所以,未来教育要从‘成功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型发展,要在突破学习方式局限、重构校园学习空间、发挥技术革命作用等方面发力。”叶文梓说。
“打破常规、突破权威,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才是教育的追求。”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罗星凯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爱好,让学习变得有趣,永葆好奇心;同时,还要在科技创新教育、STEM教育热潮中进行冷思考:我们的初心是否依然还在?如何保持我们的初心?这些观点引起与会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