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邳州市新河镇中心小学 李家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经验”意识,关注并珍视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并用之于数学问题的解决,进而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还要将推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抽象、推理及建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而这三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需要依赖教师持之以恒地指导与训练,应当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要促使这种思维向抽象思维跨越,其前提便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即通过直观引导学生逐步向抽象迈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一是指导学生进行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建构抽象概念。二是引导学生经历表象感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算法;三是借助几何直观,指导学生解决抽象的问题。
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看到过五角星、蝴蝶、飞机、人体等具有对称特点的物体,立足于这一认知背景,在导入环节就可以呈现对称和不对称的物体让学生去辨别,从而初步建立对称与不对称的概念模型;然后,借助课件抽象出平面的轴对称图形,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点,再通过动手对折验证来强化认识,进行抽象、归纳,进一步弄清本质,建构概念。
建构数学概念的方法很多,实物操作是其中的一种,它可以为概念的建构概念奠定基础。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积极参与,可以从中获取直观的感受与丰富的体验。然而,概念的建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思维过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操作活动的内化,要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比较、思考、归纳、交流等实践活动对概念加以概括。上述案例中,教师按照“具体→表象→抽象”的步骤,凭借直观的操作活动引发并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发挥了形象思维的作用,凸显了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数学价值。
数学的思维方式很多,推理是其中之一。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它能够增进学生了解、认识、掌握与运用数学,促进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推理能力应以合情推理为主,引导学生立足于已有事实,借助经验与直觉,通过归纳与类比等来合情合理地推断某一结论。
首先,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发学生的推理需求。其实,数学猜测就是一种数学想象,猜测的结果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与合情推理基础之上的。猜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具体而有意义的素材和信息,创设猜测的时空,启发他们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加以验证。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笔者立足于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桌面、电视屏幕、操场等学生司空见惯的事物素材中寻找这两类图形的“影子”,再通过课件的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轮廓,并进一步引导他们猜测两种图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作出初步的猜测与描述;最后再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发现、归纳两种图形的本质特点。
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领他们经历推理过程。学生只有在探究活动现场亲眼看见、亲自动手、自主观察、善于分析,才能获得体验,发现规律,并练习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好习题资源,进一步拓展推理的空间。对于数学学习来说,习题训练不可或缺,它是例题的补充与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新识,拓宽视野,锻炼推理能力。教师应在习题的设置与运用上动脑筋、下功夫,对习题进行整合和深加工,盘活习题资源,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推理能力。
数学模型(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强化“建模”意识,指导通过学习与巩固,建立一些实用的数学模型,掌握建模方法,以增强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形象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培养初步的建模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从生活中优选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原型”,促使学生乐于建模。学生天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大脑中也储存了一定的素材。教师应立足于解决问题的需求,瞄准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原型,加以有效运用,从中将数学问题“牵引”出来,启动从原型到模型的认知建构,引领学生由经验世界走向数学世界。比如,对于“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目睹并积累了相关经验,教师要以此为背景,运用媒体向学生呈现旋转的风扇、推拉门、钟面的指针等比较典型的素材,让数学知识跟生活现象“亲密牵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再通过对不同现象的分类,进一步感悟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的特征,进而实现对概念的建构。这是借助原型进行的有效“建模”。
二是注重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善于建模。数学建模立足于原型而又高于原型、超越原型。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经历”,引领他们去实实在在地经历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建构的发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要引导、启发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与运用。学生切实地经历了建模的数学化过程,分析模型建构的思维就得到了锻炼,数学思想方法就会得以内化,建模能力自然就会不断提升。
三是引导学生体会模型的价值,促使学生勤于建模。数学模型好比一座桥梁,联结的是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去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对新知的理解与同化,进而体会模型的价值所在,激发建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