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华
(江苏省邗江中学 225510)
“科学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
概念是思维的基石,有效的概念引入可以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概念。概念引入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思维状态,主动参与,获得发展。
形象思维,它是借助头脑中的形象材料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包括表象的再现、想象和联想。生物学的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微观,因此教师常利用一些直观的感性材料,如图片、视频、模型等引入概念。在选择感性材料时,教师应注意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新、奇、趣,而应从概念内在的实质出发,选择有利于学生想象和联想的感性材料,这将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最终形成生物学概念。
例如,“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但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在引入该概念时,想到呼吸的实质是“生物体内有机物逐步氧化分解,缓慢释放能量的过程”。这就让人联想到“燃烧现象”,燃烧也是有机物氧化分解提供能量的过程。区别在于细胞呼吸大多数在生物体内完成,条件温和,而燃烧是在生物体外完成的剧烈发光发热过程。所以在引入“细胞呼吸”概念时,从学生熟悉的燃烧现象,利用图片引入,再结合问题的精心设计,如汽车奔跑的动力来自于“汽油燃烧”释放的能量,那人奔跑的能量来自哪儿……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看得见的“燃烧现象”迁移到看不见的“细胞呼吸”,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到抽象的生物学概念。
教材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例子还很多,如“细胞器的分工和合作”让学生联想到工厂的各个车间;“免疫调节”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部分,让学生联想城墙和城市中巡逻的警察等。联想和想象给学生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是大有裨益的。
逻辑思维包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类比等。科学史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学史引入概念,让学生沿着生物学发展的轨迹,像科学家那样运用观察与想象,并基于事实和证据大胆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构建概念,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3《生物》教材中在讲植物激素时,引入了“生长素”这个概念。它按照历史发生的顺序从达尔文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这一现象开始,前后讲到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四个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史。这几个实验设计巧妙,思维力度很大。如果由教师带着学生分析实验,讲解结论,虽易于操作,但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但如果由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各个实验,难度大,不易完成。所以教师可做如下的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相互合作,从这样几个角度去思考分析相关实验: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②如果你是科学家,你通过该实验能得到什么推论?③针对这样的推论,接下来你们小组该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论?④与科学家相比,你觉得科学家设计的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小组以问题为提纲,分析讨论每个实验,然后每组派代表来给大家逐一分析实验,教师再给予及时的点拨。学生踏着科学家的足迹,像科学家一样去分析推理,并最终引出概念: 引起“植物具有向光性”的物质是一种植物激素,因为它能促进植物生长,所以命名为“生长素”。
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这样的内容很多,如细胞学说的建立史、光合作用的发现史、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史、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提出等,都闪耀着科学家逻辑思维的光芒。只要教师用心挖掘,都能成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好素材。
生物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建立在生物学实验的基础之上,但是脱离思维的实验,只是机械的操作。让实践操作与科学思维相结合,通过实验来引入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等实验思维。
例如,在引入“酶”这个概念时,笔者想到酶的本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而学生在初中就已经知道化学催化剂了,所以可以利用如下的实验引入“酶”的概念: ①取三支试管编号A、 B、 C,分别在三支试管加入2mL H2O2;②A试管作为对照,B试管再加入学生熟悉的化学催化剂FeCl3,C试管加入2滴新鲜的肝脏研磨液;③把带火星的卫生香放在试管口,提醒学生观察各试管中气泡的多少以及卫生香的复燃情况。接下来以问题为纽带,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如B试管为什么气泡较多,复燃速度大于A?C试管的火焰复燃速度为什么比加了化学催化剂的更快,气泡更多?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中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呢?这个物质有什么用?鼓励学生大胆推理,运用直觉和灵感,发散思维。最后揭示出该物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从而引出“酶”的概念。
在传统的教学流程中,该实验被用来验证酶的高效性。笔者做了一些调整,实现了科学实验从验证概念向逻辑推理的转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引入概念。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每个步骤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为了得到肯定的判断所进行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思维反应过程,并使科学的根据和日常的常识相一致。学生在学习新概念之前并不是白纸,他们对有些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来同化对概念的理解。当遇到不能理解的概念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产生主动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心理趋向。因此,教师应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和教学内容,巧妙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主动构建概念。
例如,“种群”这一概念对于高中的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可能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但脑海里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对如下的问题做出判断: ①瘦西湖里的所有鱼是不是一个种群?②瘦西湖里的所有鲫鱼是不是一个种群?③瘦西湖里的所有雌鲫鱼是不是一个种群?④农贸市场里的所有鲫鱼是不是一个种群?每一个问题出现后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完成判断后,再展示下一问题。整个过程教师对他们的判断保持缄默,制造悬念,在学生求知若渴的状态下给学生展示“种群”的概念:“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再让他们根据概念,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与质疑争议中纠错,重新建构“种群”概念。
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学生新旧知识结构之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利用易错点巧妙地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解决中构建概念,使生物课堂弥漫着恒久的思维魅力,彰显跌宕起伏的美感。
事实上,引入生物学概念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通过模型建构引入、实例引入、复习引入等,有的引入方式可以侧重培养学生的某一种科学思维,有的引入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科学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