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 关注道德发展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特点分析

2018-11-30 01:17浙江省青田县油竹实验小学柳飞燕
小学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德课本道德与法治

浙江省青田县油竹实验小学 柳飞燕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品德与生活》这一教材在经过14年的使用后,于2016年更名成了《道德与法治》,从书名可见其教学主题随之改变,教师也应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要在对教材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开启新的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尊重了儿童立场,以儿童的发展为主,这与当前课程改革强调的“生本教育”“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是相符的。教师只有充分把握《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特点,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此引领学生进行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学习。

一、教材的内容编排——从“儿童兴趣”出发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从儿童兴趣出发”,这主要体现在与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比,《道德与法治》教材增加了歌谣和连环画,而且在表达话题时,语言和对象也都发生了变化。而这诸多的改变之处,都是围绕儿童的心理个性特征和家庭环境等出发的,通过抓住每一细节点来凸显出教材编写中的“从儿童出发”思想。

1.从“儿童兴趣”出发,增加歌谣与连环画

低年级学生对于歌谣与连环画是十分喜欢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从“儿童兴趣”出发增加了歌谣与连环画。

(1)增加了朗朗上口的儿童歌谣

在一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其歌谣数量足足比以往的教材多了10首。如,以往的教材中关于遵守交通规则部分内容,是通过填空来呈现的。而现行教材对这一内容就编写了一首儿歌,以让学生更加关注对儿童中交通规则的学习,更有效地树立起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样的转变也体现出,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都应该尊重儿童的真实需要和学习特点,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促进知识教学的高效性。

(2)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故事连环画

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更愿意接受故事的形式,这也是儿童普遍具有的特点。在之前的教材中,针对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只编写了一个连环画故事,那就是“钟姐姐对我说”。而现行教材中的连环画高达六篇,在课本的2~3页有“上学啦,真高兴”,6~9页是“交朋友”,第33页为“小熊想提问”,第46页的故事是“危险是怎么发生的”,第49页是“没早睡,真糟糕”,课本62~65页的“团圆”。这足以说明这套教材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把握和尊重。

2.从“儿童兴趣”出发,改变表达话题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是以表达话题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的,与以前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比,《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儿童兴趣”出发从话题内容和话题对象两方面进行了改变。

(1)话题表述语言的改变

在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中,表述话题时采用了偏于成人化的语言。如,第一册教材中的第4页编排的是“新生活开始了”的话题。儿童由于思维层次的欠缺,所以尚不能对“生活”的含义进行理解,而什么是“新生活”也会让学生疑惑。而对于这部分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是以“上学啦、真高兴”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这样的语言表述抓住了儿童表达的特征,更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再如,“养成饮食好习惯”是原来《品德与生活》第一册41页中的内容,儿童很难接受“饮食”这种表述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标题为“这样吃好吗”,采用儿童表达般的语言习惯,以提问的形式来推动他们进行思考,为课本语言赋予了更多的儿童化气息。

(2)话题对象的改变

小学开学的第一天,象征着儿童从幼儿园步入了小学的新天地。这会让他们的内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在第一册的《道德与法治》中,就展示了与儿童进入小学内心的不安有关的图片,而教材是针对所有一年级学生的,对于那些内心产生了与课本所描述的情绪相同的儿童,课本内容没有回避,而是提高关注度,也借此来让这部分“小众儿童”受到其他同学的关爱。

在“上学啦,真高兴”的话题中,第二页的左下角就编入了一张体现小女孩依恋父母的图片:父亲送小女孩来到校门口,但小女孩迟迟不愿进学校。而后在教师的开导下,她向父亲挥泪告别,牵着教师的手慢慢地走进学校,她内心深处的不安也渐渐消散。与这一编写方式相同的,还有第33页的故事“小熊想提问”和62~65页的故事“团圆”,前者揭示的是某些儿童想要参与课堂问答,但却不知该如何提问的现象,后者表现出留守儿童对家人的怀念,它们无不是对“小众儿童”的关注。

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意识,紧扣教材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要针对每位学生进行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在充满爱的氛围中感知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教材的思维逻辑——从“儿童认知”切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时,是顺应儿童的生活与成长轨迹的视角的,是从“儿童认知”规律切入的,因此,更加符合了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认知规律。

1.基于儿童认知——由浅入深,梯度呈现

在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时,编委的思维逻辑紧紧围绕学生成长的轨迹出发,以便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来培养他们的生活智慧。从教材所编写的内容来看,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过程的变化,以螺旋式推进方式来达到学生的发展与课本相适应的目的,以此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实现更有效地自我管理。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年级学生,则重在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习习惯上;而到了高年级阶段,则把核心放在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上。

《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主题——课题”的方式把同一主题置于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学中,丰富了主题的核心内容。如,主题“我”,对一年级的教学,要求学生从自身习惯入手,而到了二年级,则需注重对课余兴趣的培养,当步入高年级阶段,则需学生更多地在生活中挑战自我。可见,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尽管主题一致,但在不同层次的课题中能使主题更加升华。这样的教学策略亦有助于学生推动思维层次的提高,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在不断地培养中实现生活能力发展,让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中实现智慧地发展。

2.基于儿童认知——由“我”及“他”,逐步推进

学生在年龄不断增大的过程中,生活场所也会不断地拓展,进而就会不断地同外界进行联系。所以教材除了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更应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服务。

《道德与法治》这一新版教材的发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主动意识中学习,让学生不受“唯我主义”思想的影响,改变传统学习中的功利思想和工具主义,以从中学到更多有利于自身智慧提高和价值实现的东西。不仅如此,教材还把“共在”思想贯穿其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建立内在联系,从而实现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接。这样,便于学生在回顾“历史”中探寻文化的源泉和井绳;在经历“当前”中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在遥望“将来”中梳理可持续发展观念,做到在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主线为“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是随着学生的成长阶段分段设立的,主要覆盖了学生的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实践、国家生活以及世界大同这六个方面。让学生在这一主线的引导下,就能形成“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从而在理解各方面的关系中,领会自身同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紧密关联;进而在不断关联中,使学生的意识从自我发展为复合,在交错的环境中去体会文化与生活,借此推动学生拓宽思维,以更宽广的视野在知识和生活中自由驰骋。

三、教材的对话形式——从“儿童活动”设计

教材不仅是呈现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且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载体,因此,教材中的对话形式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编者从“儿童活动”视角设计了对于对话形式,选用了一些色彩清新的图画和童趣十足的文字,刻画了可爱的人物形象,无不让学生为之着迷。基于这一些儿童化的对话形式,就可组织学生进行对话,但应注意对话的发生应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以真正吸引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1.设置设疑式栏目,激活对话兴趣

与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相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每一课的设计上都是分栏目设计的。所不同的是在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中,都通过陈述的方式来进行栏目说明。如第二册第8页的“这也是爱”和第26页的“奇妙的光和影”等。而《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栏目名称的设计上引入了疑问题目的方式。如在第二册的第3页中,栏目名称为“这样做好不好”,还有在第38页中为“家人的爱藏在哪里”等。这样利用充满疑问色彩的名称,就能第一时间吸引学生与课本展开对话,从而实现主动地参与思考。

2.设置生活式活动,突显实践智慧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与活动紧密相关综合型学科。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运用了生动的图画表现形式和语言,来吸引学生对有益活动的注意,借此就能有效地开展生本对话。在丰富的图文表达中,新课本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儿童的学习活动。

这一些学习活动的呈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道德与法治》第二册第17页的“找不同”属于游戏活动,第25页的“种花草”属于种植活动,第35页中的“家族树”属于填空活动,第42页中的“小谜语”属于猜谜语活动,第48页中的“折衣服”属于家务活动。有些章节还鼓励教师带儿童到户外进行活动。如,“风儿轻轻吹”这一课中,前两个栏目占据了第18和19页,其中都是一些小朋友在有风的环境中玩耍的图片,而且还以儿歌的形式来增添神秘感,吸引学生投身于制作风车的活动中。对低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自然是喜欢这种具有活泼性的文字和图片,所以学生就能更主动地参与到生本对话之中。而且,还能从课本中发现,其编写意图是希望教师能让课堂更具开放性,以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体验风的存在。

从中可见,教材所所编排的儿童活动都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的,而且通过在活动时向教师的讨教、与同学的合作以及自主地思考,让学生能体会到更多的联系……学生在课本活动的指导中,就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生活的智慧。

3.设置生成性讨论,促进思维提升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仅活动丰富,而且设置的交流环节也多。这一形式正好符合低年级学生生字掌握量不够的情况,与其让他们书写,还不如用口头表达来得更有效。而且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时,学生还能不断从课本中找到有用信息来证明个人观点,有利于推动其提高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学习,他们经思考得出的结论还会更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并在生活中进行应用,这样,不仅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有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儿童的思维提升。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第二册教材中,发起话题讨论的地方将近40多个,其内容涵盖的方面亦是非常广的。对于这些主题讨论,教师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广开言路。也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自由讨论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真正做到对学生自尊心和积极性的保护。而且还应注意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能实现更多地交流和互动。其次要引导学生遵守礼序。教师应针对低年级学生在讨论中欠缺能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话题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分组、分工、汇报、倾听、记录以及补充总结等讨论方法,在方法的指导下完成讨论,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借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

总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基于“儿童立场”编排的好教材,能够有效地引导儿童进行高效化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儿童立场引导儿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法治意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1]晏焱,李敏.开创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格局——基于人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和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对比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7(08).

[2]张淑环.新教材 新旅程——“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01).

[3]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01).

猜你喜欢
品德课本道德与法治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武文宝:品德传承三晋文化 精心酿造善美智爱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