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下)

2018-11-29 09:25成尚荣
中国教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朱永新田野话语

成尚荣

18年的实践,新教育实验已收到了特别宝贵、十分幸福的礼物:人,教师,再一次努力地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奔向素质教育,勇敢而坚定地站立起来,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人,成为素质教育的创造者。这既是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改革的逻辑基点,更揭示了教育改革的逻辑。如此,用逻辑推动的新教育实验,必定让教师用自己的力量,成为素质教育旗帜下最富精神生命的生力军。

四、田野設计与田野行动:理想召唤下关键因子的突破,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

新教育实验充满着理想,追求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对理想的追求就是对核心价值的追求。可贵的是新教育在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唤醒教师的生命激情和教育梦想的同时,特别强调田野意识与行动精神。而这样的田野意识、行动精神,是有“田野设计”与行动框架支撑的。例如,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构筑理想课堂、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家校合作共育等十大行动;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等专题研究,共同凸显了新教育的研究特征,彰显了特有的思想张力与行动魅力。

以上的行动框架还具有显著特点,那就是以专题作为行动的主题,一个个专题即一个个行动;专题与专题、行动与行动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与推动,形成行动链条,有序性带来持续性,让计划逐个落实;每个行动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如此,专题研究在行动的基础上予以提炼,产生跃升。新教育培育着研究品质和行动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行动链中有几个重点,形成了突破点,演绎为生长点,进而成为行动的动力源,推动了新教育的深入发展,彰显了新教育的亮点,成为影响素质教育的几个关键因子。

关键因子之一:缔造完美教室。

朱永新对教室有个比喻:“教室就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生动而深刻的比喻,不仅道明课程的价值意义,而且阐明教室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使命与责任。无论是课程还是教学,无论是理念还是具体要求,都发生在教室里。扁担,是种工具,也是一个支点。工具与支点都可以撬动,但工具撬动的主要是教学改革,而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在一个偌大的教育改革系统中,新教育实验把缔造完美教室当作关键因子,既是对现实状况的反思与判断,也是理论上的深思与选择。

在“缔造完美教室”的启发与召唤下,新教育实验的教师这样诠释教室:“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是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综合,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我们就是要守住一间教室,让生命在教室里开花。”是的,素质教育应该发生在课外,也应该发生在教室,如果教室里没有真正发生素质教育,那么课外的素质教育也不可能真正发生。教室的完美,其实是教育的完美。

按照扁担的比喻,新教育力图解决挑扁担的人,即教师与学生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都是挑扁担的人,其中最为关键的仍然是教师。对于挑扁担的教师,新教育将核心置于创造性的认可与开发上。于是在教室里,诞生了新教育的独特语言密码:“毛虫与蝴蝶”“犟龟”“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当教师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扁担才会被挑起来。学生是不是挑扁担的人,确实是个问题,但新教育正在破解它。破解的关键是:“决定一间教室的,不是教室的好坏,而是谁站在教室里。”教师要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守住属于每一个孩子的日子。教师挑起扁担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孩子挑起扁担,孩子挑起了扁担,挑起了教室,便挑起了世界和未来。这样的教室是完美的,是通向完美未来的。

关键因子之二:新父母学校。

“教育,从家庭开始”,这是新教育的主张。朱永新认为,所有人的人生远航,都是从家庭港湾开始的,家庭是真正的人诞生的摇篮。可现实状况是,“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父母是容易犯错的人”“阅读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这些真知灼见,具有穿透性和冲击力。如果囿于学校,而不改变家庭,教育最终也不能成功。新教育有足够的勇气,有开阔的视野,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此新教育做了整体设计,并全面实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合育,都在设计中有了安排,都有长足的进展和突破。值得关注的是,新教育将这些思考与安排,聚焦于一种教育形态——新父母学校。

新父母学校之新,不仅指学校之新,更指向父母之新。朱永新不赞成用“家长”概念,而代之以“父母”。首先,让父母站在教育的角度,在概念上实现平等。在这一前提下,新教育的新父母学校有许多创新。比如,责任的明晰。“养不教,父之过”,不能将父母育子、教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不应存在家庭与学校所谓的“责任转移”,家校合育应在“责任”上不分裂,虽有分割,却应当共同担责。又如,确立共同成长理念。新教育认为,“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才是真正的父母”,才是“新父母”,而不是“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一起成长,进一步从理念上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从教育者转向成长者,在共同成长中诞生新父母、新家庭教育、新教育。再如,寻找教育的密码。“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朱永新转引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期望父母成为这个掌握密码钥匙的人。最后,赠送孩子们最幸福的礼物。这礼物就是那些最伟大、最美好的图书,用图书滋养孩子的心灵,也滋养父母的人性与人格。

关键因子之三:重建乡土文化教育

众所周知,所谓全球化,一定包含本土化,缺失本土化,就不是完整意义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教育现代化,也一定包含着农村教育现代化,没有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就没有真正现代化的实现。新教育有鲜明的价值意义和追求,他们坚定地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农村,满腔热情地行走在农村教育的田野上。他们有一个核心理念:回归乡村,回归朴素;他们有一个理想信念:破除乡村文化教育“空洞化”的“魔咒”;他们确立了一个重要行动:重建乡土文化教育。如果说,新教育还“新”在哪里,“新”就“新”在对乡村教育的核心关切和扎实行动上。

我们先看几个数据。在全国各地有近3000多所学校,100多个实验区,300多万名师生参与新教育实验,其中有近一半的学校和实验区在农村,比如江苏新沂市、贵州贵阳云岩区、河北邢台县、陕西安康市、山西绛县、湖南茶庵铺镇等,都是典型的农村县(市、区)。再看一种行态。朱永新说,为了参加乡村新教育实验区的工作会,压缩了在美国访问的行程,“昨天晚上赶回北京,今天一早又乘飞机赶往武汉,再乘兩小时的汽车赶到随县。虽一路风尘仆仆,但内心却有无比期待和渴望,期待与大家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相遇,渴望与大家分享新教育的故事、幸福与美丽。”赶路的姿态是最美的,期待的内心是最炽热的,渴望的眼光是最真诚的。这就是新教育所提出来的:教育自觉,朝向乡村教育的特质,实现教育的幸福完整。这是一个诗意的冲动:新教育实验重建乡土文化教育,是人间最美的

四月天。

新教育重建乡土文化教育行动,有几个重要的落脚点。一是落实在乡村教育资源开发上。乡村教育固然有弱项和短板,但也有自己的强项和优势,比如田野风光、乡土人情、地域文化、丰富物产、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历史。城市并不具备这些资源,而在农村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并形成特色。新教育的乡土文化教育从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入手,这一策略是从他们的乡土意识、情怀和视野里“长出来”的。二是落实在课程上。国家设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目的是为了增强课程的差异性和特色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新教育采取综合课程的方式,把乡土文化自然地呈现出来,又通过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的方式得到落实,极大地调动、开发了乡村教师的课程创造力,让乡土文化、家国情怀落实在课程里,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三是落实在教学组织上。他们正在探索乡村教育的复式班教育,进行混龄教育的研究。复式班教育原本就源自乡村,如今又重返乡村,而且沐浴时代的阳光,闪耀着现代教育的思想光彩。这是新教育又一之“新”。四是落实在乡村教师的培养上。每每参加新教育的年会或者研讨会、展示会,我都会看到乡村教师的眼睛里燃烧着激情,每每组织教师沙龙与对话,我都会听到教师们来自田野的报告,那是地平线报告,草根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活跃着生命创造力的优秀改革者。朱永新说,乡村教育可以在硬件上追求更大的改善,但关键是点燃教师。新教育实验的实践证明,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唤醒了教师的生命,尤其是激发了乡村教师的理想与可能性。

回到乡村,其实是回归乡土文化,回归本真与朴素,将乡土与学生的生命原点联系在一起。这有深刻的意蕴,将会形成乡村乡土文化教育的新气象。

五、新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创新:中国美学精神照耀,回归与变革相统一中的实践哲学

新教育一直面对着一个提问:新教育究竟“新”在哪里?也有人写文章说,新教育并没有什么新东西。朱永新和他的团队很坦然:“新教育实验的确没有什么新东西,因为我们只是整合了前人提过的理念,倡导前人实践过的行动。”整合与倡导,其实是信奉与践行一个基本观念——最好的教育就是返璞归真的教育。据此,新教育概括了新特征: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被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古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被从旧时的背景转到现在的背景下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这些绝不是自我解嘲,而是对理论的再认识、再诠释、再发现。

1.新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论自信

任何教育实验的深处一定有着理论的支撑,否则是盲目的。新教育实验历经18年,不断扩大、深入,其生命的旺盛与强大,绝不是行政部门所能为的。实验之初,新教育就有两个愿景,其中之一就是“要成为扎根于本土的新教育学派”。朱永新说:“建立学派也不是天方夜谭,学派无非就是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有自己的实验基地,有自己的代表任务,有自己的代表作品。”紧接着,他反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呢?为什么我们只能跟在美国、欧洲后面亦步亦趋呢?”这是反问自己,也是在回答别人的诘问。这就是一种理论自信,是一种文化自信,这样的自信定会带来大追求,带来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不应在理论大山之前矮化自己,而是仰望大山,开始攀登。新教育的这种精神应当被给予肯定和

夸赞。

2.新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论解释

理论高深,并不必然意味着深奥,它往往是常识的另一种形态。所谓“最好的教育就是返璞归真的教育”,所谓“最好的教育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就是指教育、教育研究,包括教育理论要回到基本问题上去。这些基本问题,被朱永新称为“永恒的主题”。理论就是对基本问题的提炼、深化和概括,就是对主题的深度解读与阐发,进而回到“事物的本原——理念”。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揭示了理论的本质以及本原。新教育始终把实验的主题指向人,指向生命,指向本原、本质,其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新教育强调对已有理念的“整合”,已不只是坚守的问题,“整合”意味着理论的发展,在回归中变革,在变革中回归。

3.新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框架的核心是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并由此形成五个基本观点: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核心理念与基本观点编织了新教育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是对以往关于人的理论的概括,也是对当代以人为主体理论的提拔,将两者进行了整合。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就是从理论框架中自然生成的,是理论框架的具体体现。

4.新教育有着鲜明的理论品格

如前文所述,新教育一直倡导行动、实践,一直倡导回到田野去。回到田野就是要回到教育的现场,回到教育发生的地方去,在那里才会有真正的“人”的存在,才会有课程、有教学、有管理。换个角度看,新教育本身就是一片田野。回到田野意味着,教育实验的一切都要付诸行动,用行动来实践并实现教育理念,用实践来诠释和演绎教育理念。把根深扎在田野里,深扎在实践的现场,新教育所践行的是行动哲学、实践哲学,新教育的理论框架其实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融合的框架。正是在行动、实践中,熟知成了真知。新教育以行动、实践为骨干的理论品格值得关注与赞赏。

5.新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论话语系统

新教育、新教育人有着自己的话语方式、话语风格,形成新教育的理论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核心话语是: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围绕核心话语,新教育形成一组组关键词,显现了独有的话语风格。一是彰显话语的生命性和灵动性。“生命花开”“生命多彩”“生命的长、宽、高”“生命成长”“生命的丰富”等。生命的力量在词语中闪亮,新教育的生命照亮了词语,照亮了教师的幸福和童年的光彩。二是彰显话语的行动性和建构性。“营造”“构筑”“缔造”“聆听”“晨诵”“午读”“暮省”……以及“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等充满动感、洋溢着行动活力的词语,犹如田野上的耕耘、播种、收割、整理,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行动与实践得以在理念的引领下建构教育。三是词语的召唤性和生成性。“为中国教育改革探路”“为中国而教”“造就中国人”“在黄土地上见证”“书卷气是领导力”“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召唤大家,鼓舞大家。我们完全能理解,为什么新教育实验能吸引這么多人,其凝聚力来自话语的召唤性。四是贴近生活的亲和力和生活性。新教育的话语让人有温暖的感觉,有倾听、倾吐、倾泻、沸腾的欲望,是因为词语的“走心”。比如,“良知”“孩子”“日子”,像是在聊生活、聊家庭。此时,朱永新教授不就是一个“邻家大哥”、良师益友吗?总之,新教育的话语表达,是诗意的、深刻的,在诗意的深处是理论的支撑和理想的张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中国美学精神,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重境界的阐述中闪耀,在季羡林所认定的“品”中显现,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原则中折射。当然,中国美学精神是天人合一的大美,是人类命运大同的壮美。如今,美学又在回归,回归经典,回归日常生活。而这些,我们都会在新教育的实验与研究中有发现、有感悟,也有体验。新教育主张理论回归,与美学的回归不谋而合。我以为,新教育实验闪现了中国美学精神,正因如此,新教育的理论话语是中国美学方式下的自然体现。

新教育将理论、实践与社会活动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促使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教育即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成员)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朱永新田野话语
画与理
总是写在第一段的外貌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田野作品选
朱永新:以阅读推广为己任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