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午 王基国 罗湛贤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前,顺德的快速发展起步于对外开放,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的容奇大进制衣厂也诞生在顺德。在一次次“自我革命”的改革中,顺德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跃成为“广东四小虎”之首,到2017年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之首。顺德实践成为“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有力注解。
顺德人笑称自己讲的话是“德语”。40年来,顺德用生动形象的“德语”讲出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顺德模式”。今天,顺德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中寻找着自己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新角色,从讲“德语”向讲“世界语”转变。
1978年1月,顺德县容奇镇党委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党委会,讨论的议题是与香港一家牛仔裤厂合作,在容奇镇办一家制衣厂。
五个月后,容奇镇与香港大进(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合办300人规模的制衣厂。大进制衣厂和这一时期其他城市的类似企业一起,开创了改革开放中被称为“三来一补”的新形式——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配装、补偿贸易。自此,沿海城市“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大进制衣厂的成功,让顺德尝到了开放的甜头,也带动了顺德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1984年,顺德迎来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邓小平视察顺德。顺德县委汇报了顺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情况。
这一年,顺德县委提出“工业立县”发展思路,“四套马车(县、区、乡、个体)”一齐上,逐步建立起“三个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工业为主,以集体经营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
这一年,一个叫张鸿强的退伍军人,在香港第一次看到燃气热水器,一年后,他带领工人在顺德造出了第一台“神州牌”燃气热水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顺德出现了蚬华电器厂、美的风扇厂、裕华风扇厂、蚬华微波炉厂、华英风扇厂、珠江冰箱厂、冠华饲料厂、广东电饭锅厂、神州燃气具公司等一大批产值超亿元的外向型企业。乡镇企业成为顺德发展的“新军”。
1991年,顺德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3711家,总产值74.6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4.06%。在全国十大乡镇企业评比中,顺德占五家。其中珠江冰箱厂排名第一,蚬华风扇厂排名第三。
顺德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引起了中央关注。据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先行者的30年——追寻中国改革的顺德足迹》所载,1992年1月29日,邓小平视察顺德珠江冰箱厂。看到当时现代化的工厂环境,他连问了三次,这是乡镇企业吗?时任顺德县委副书记冯润胜曾回忆说,顺德县委汇报了乡镇企业促进顺德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邓小平高兴地说:“千条道理,万条道理,比不上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鼓励顺德“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点”。
那时,新华社记者王志纲和同事一起到广东调研,对顺德、南海、东莞和中山的发展感触颇深,写了一篇文章《广东跃起四小虎》。“四小虎”1987年的28个经济指标数据里,顺德有25个排名第一,3个排名第二。
1992年5月10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刊发题为《“可怕”的顺德人》的报道,肯定顺德的改革成效。“可怕的顺德人”由此成为顺德最广为人知的标签。
顺德的干部群众喜欢用六个字形容顺德:“识做、搞掂、坚嘢。”“识做”意思是“会干、灵活”,“搞掂”指善于执行,“坚嘢”是说产品质量过硬,信得过。
从1992年到2012年,顺德这六个字的“德语”,在三次成为全省试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一次试点都带来新一轮大改革大发展。
第一次是1992年成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
1992年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顺德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县。3月,国务院批准顺德撤县建市。9月,省政府批准顺德为综合改革试点市(县级)。
彼时的顺德有56个党政机构、100多个“子孙机构”。在顺德重点工程容奇港筹建时,曾有工作人员“一天跑了38个公章”的故事。1992年5月到1993年3月,顺德将全市56个党政机构精简至29个,其中政府部门为23个。这被时任顺德市领导形象地称为“拆庙搬神”,顺德也在这次改革中初步实现了“计划经济政府向市场经济政府”的转型。
“拆庙搬神”后,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此次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顺德提出了两个当时“时髦”的名词——“股份制”“混合型”。
1993年6月,顺德公布《关于转换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的试行办法》。这个当时还是讨论稿的文件被称为“二十八条”,拉开了顺德产权制度改革帷幕。
当年11月22日上午,顺德市委、市政府与八家市属企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这八家成为顺德第一批转制企业。
1994年,被称为“三十三条”的《关于转换机制,发展混合型经济的若干规定》出炉,以正式文件的方式肯定了产权制度改革在顺德的合法地位。在政府的主导下,大規模产权制度改革在顺德展开。一些原本经营状况就比较好的企业纷纷转制,被称作“靓女先嫁”。这个词也成为顺德产权制度改革的代名词。
第二次是1999年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试点市。
广东省委、省政府要求顺德从率先基本实现现化代需要和本市实际出发,大胆进行体制创新的探索和试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顺德提出“五个翻一番,十个上新水平”的目标——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全市电话普及率和城市化水平要翻一番。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主法治、人的素质、社会保障、综合配套、班子建设和廉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十个方面上新水平。
第三次是2008年成为全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县(市、区)试点单位。
2009年9月16日,顺德公布“大部制”改革方案,将41个党政部门整合为16个,减少了近三分之二的党政机构,部分机构实行党政合署办公。从宣布改革到人事变动结束,顺德只用了三天。改革的力度之大,撤并机构之多,让公众吃惊。
在全区大部制改革两个月后,顺德启动简政强镇改革。经过改革开放30年,顺德不少镇街经济总量大,但管理权限小,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改革后,顺德十个镇(街)获得了县级管理权限,成为了广东“最有权”的镇街。
2011年8月,顺德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2年4月底,顺德在全省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一系列改革的红利,推动着顺德不断发展。从1992年到2012年的20年,顺德的生产总值先后跨过1000亿元和2000亿元大关,曾连续四年居全国百强县榜首,2012年起位居全国百强区之首,到2017年已是“六连冠”。
2017年4月26日,德国奥格斯堡,库卡机器人公司迎来了“新老板”——刚刚完成了对库卡收购案的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他与顺德党政代表团一起,来到库卡总部考察。
2018年3月,库卡CEO跨越重洋来到顺德,宣布50岁的美的和120岁的库卡在顺德潭洲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首批“顺德造”机器人将于今年底面世。
进入新时代,顺德将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努力在新时代中实现从用“德语”讲顺德故事,向用“世界语”讲顺德故事的转变。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顺德北滘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对顺德的改革发展寄望殷殷。
目前,广东工业设计城聚集专业设计师超过8000名,创新设计近万例,产品转化率近85%。二合一早餐机、多功能衣架、无油空气炸锅、老人智能浴缸、炒菜机、智能灯泡等一大批创意产品涌现,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制造业提供创新设计资源。
在广东工业设计城的不远处,美的全球创新中心是顺德另一个“智造核”。这里汇集了超过4000名研发技术人员,外籍资深专家就达300人,能同时进行近千项研究开发项目。
2012年,顺德成立中德工业服务区。2016年,顺德首次走进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正式成立。这是世界制造业“量”与“质”的握手。在联盟的推动和服务下,美的库卡合作、广东—亚琛工业4.0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等近50个中德合作项目陆续落地。
在今年的“发现顺德·全球路演”活动中,顺德以中德工业服务区为平台,与亚琛工大签订佛山高等教育领域共建项目。
美的收购东芝白电、德国库卡机器人、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举世瞩目;中国联塑启动国际化新战略,宣布在全球中心城市建设“领尚环球之家”项目……
顺德正在从讲“德语”向讲“世界语”转变。
(摘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