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然而,当今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提出问题,更不善于发现问题。本文结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物理问题的探究能力提出方法指导,以期能抛砖引玉,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探究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问题;探究能力
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而当今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提出问题,更不善于发现问题。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探究引领物理课堂学习的始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前提。
一、采用多种提问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 验证法
对于物理教材中的重要规律,公式,你能否设计一个物理实验来验证?比如,如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如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如何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推广法
从简单现象或者特殊的情况中总结出的结论、公式,把它推广到更大范围或普遍情况下,它还能成立吗?这些结论或者公式是具有普遍性还是它只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比如,波尔理论只能解释氢原子光谱,它能推广解释其他元素的光谱吗?
3. 逆反法
正面的问题,反过来会怎样?例如,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空间可以产生磁场,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法拉第立即敏锐地想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既然电流周围空间可以产生磁场,应该如何做才能让磁场产生电流呢?经过十多年不间断的艰苦探索,得出了著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 因果法
每学习到一个物理规律或者结论,都要问一问自己,得出这一规律、结论的原因是什么。例如,理想变压器能输出几十万伏的高压电,而其交流输入电压却可以很小,它可以升压也可以降压,为什么呢?
5. 类比法
比较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比较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例如,讲授磁感线时,可以用电场线作为类比;讲授速度的合成与分解时,可以用力的合成作为类比,比较它们的异同。
6. 极端法
在一般状况下成立的物理规律和结论,把它放到极端的条件下,它还能够成立吗?例如,滑动变阻器当滑片移动时,电路中的电流如何变化?
二、精心设计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探究引领物理课堂学习的始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实验中,复习提问: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師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在新课引入时提问。问题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三、善于总结学生的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样做既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激发其获得新的成功的决心。
四、结语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各种问题,激活思维,接受挑战,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想象和新的创意,真正享受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科学探究论[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齐冬建.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8(6).
[3]梁琼玉.浅谈“自学、探究、生活”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3).
作者简介:张志强(1969— ),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