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囯熙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教师要通过激励、引导,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研究性學习;高中生;地理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然而很多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流于形式、应付了事。这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课业繁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另一方面是学生没有从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乐趣;另外,研究性学习的难度大,学生无从下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将课题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要激励、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催生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也会提出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对于复杂的问题,就需要更长时间通过小组共同研究来完成。教学中发现,只有那些有趣的问题或学生自发产生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才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问题。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教学中,我通过海陆风和城市风的案例解释了热力环流原理时,受到了学生的质疑。
一学生激动地说:“厦门是城市,有城市风。厦门又是沿海地区,受海陆风影响。这不就矛盾了,如果受海陆风的影响,则一天中风向就会随昼夜变化而发生相反的变化;如果受城市风的影响,风向应始终从郊区吹向城市,那么厦门到底是受海陆风的影响还是受城市风的影响呢?”
学生说得慷慨激昂,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此时,如果给予正面回答,解决的仅仅是这个疑问,那将失去一次很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我说:“能提出这么尖锐的问题,太棒啦!希望你带领有兴趣的同学和我一起做这个研究。”于是,就产生了“影响厦门的海陆风和城市风”的研究,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并付之研究的热情。
二、研究性学习促进课堂教学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既检验了课堂学习的成果,又促进了新知识的生成,这就大大激活了课堂教学,也激励了学生进行课堂思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有一山前洪积扇形成的课堂模拟实验活动,就遭到一组学生的反驳。这组学生正在进行着“家乡小河的变化及影响”的课题研究,有过对河流沿线的实地考察,拍过照片,做过记录。因此课堂模拟实验中大部分学生指出堆积物颗粒大小的排列规律是从扇顶到边沿由细到粗时,他们就反驳说实际山前洪积扇的堆积物颗粒大小排列并不是书本实验这样,而是由粗到细。一瞬间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及时中断了她们的争吵说:“你们敢挑战教科书的权威吗?你们有信心挑战眼前的实验吗?”这一激将让他们怀疑原有的观察,我就再给予台阶:“如果敢挑战,你们就以‘山前冲积扇堆积物排列规律及其原因为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上给同学们解释一下课堂模拟实验与你们实际观察的差异和联系,我愿意帮助你们。”他们欣然接受了任务。这就实现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活跃第二课堂的思辨
《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是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我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了以下辩题:在厦门,住宅选择岛内好还是岛外好;农民工进城的利弊问题;新阳工业区对马銮湾新城区建设的利弊问题;厦门建设地铁的利弊问题。这些辩题即源于教材,又联系实际生活,还关注社会热点,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我采取班级对抗的辩论赛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到辩题研究性学习中来。有的查找资料整理辩论思路,有的实地走访寻找典型案例,有的探讨论据构建知识网络,有的充当辩手在班级多次试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通过三届高一地理辩论赛活动,我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学习形式应该多样,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设置内容和形式,这样研究性学习就不再是“个别人的事”,而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现在这一地理辩论赛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已经定为我校地理教研组特色活动项目。
总之,把研究性学习与地理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又激活了课堂,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陈大路.寻找地理学科的“地理性”[J].地理教育,2008(3).
[2]李容全,邱维理.地理学的特点[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