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威,王 智,彭辉灿,肖启国,费志刚,夏世刚,肖 勇(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湖南衡阳421001)
弱视是一种与视觉发育相关的视功能疾患,其由于视觉发育期内异常视觉经验(斜视、屈光参差、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水平。患者在进行眼部检查时无器质性病变,但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两行或更多,其中较差的一眼为弱视眼[1],主要体现为中心视力缺陷,周边视力可以正常。目前,我国青少年弱视的发病率约4%,主要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与先天性弱视5大类。弱视按程度分为轻度弱视(矫正视力大于0.5)、中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2~0.5)、重度弱视(矫正视力为 0.05~<0.2)。国内的弱视儿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0.1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31.72%,斜视性弱视占13.60%,形觉剥夺性弱视占1.80%,其他占2.72%[1]。正常人中心视力依赖于黄斑区视网膜的功能,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相干原理设计的高分辨率的透射组织成像方法,具有非接触式、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及快速等特点,能实时、立体地显示视网膜的横断面图像,对各结构参数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提供客观参考依据[2]。本研究通过对初次诊断为左眼远视屈光不正弱视的7~10岁青少年进行黄斑区OCT检测,探讨了远视性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参数特征。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门诊经阿托品散瞳验光初次诊断为左眼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的7~10岁青少年患者35例,根据弱视眼最佳矫正视力分为重度弱视组[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7.87±0.31)岁]、中度弱视组[20 例,其中男 11 例,女 9 例,平均年龄(8.53±0.24)岁]。同时随机选取门诊7~10岁青少年30例(正常左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8.25±0.19)岁。所有弱视眼与非弱视眼角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等屈光间质透明,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杯盘比值(C/D)为 0.3~0.6,双眼 C/D 比值差小于 0.2,双眼均为中心注视,角膜映光法眼位基本正常,无其他眼部眼病和全身疾病。所有受检者均得其家属同意并积极配合检查。中度弱视、重度弱视组年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视力及其他眼部检查 于距患者5 m处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视力,眼部检查由一名眼科专业医师完成裸眼视力、裂隙灯、直接检眼镜、斜视等检查。
1.2.2 验光检查 所有受检青少年双眼均滴用阿托品眼用凝胶7 d,每天2次,双眼瞳孔对光反应消失,直径大于6 mm,采用TOPCON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3次后,由专业验光师进行检影验光试镜,隔21 d复验后得出双眼最佳矫正视力。
1.2.3 OCT检测 仪器为德国Zeiss公司生产Cirrus TM HD⁃OCT4000,扫描模式为 512×128,扫描区域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半径为6 mm的圆形区域,扫描深度2 mm。患者散瞳后取坐位,下颌置于颌架调整眼部位置,采用内注视方法,利用512×128 μm的模式对黄斑进行扫描,由仪器自带的分析软件自动显示测量结果,并自动绘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复合体厚度地图,并计算出其平均厚度,所有结果信号强度大于或等于7,OCT检查均由同一专业医师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等效球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Dunnett⁃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度弱视、重度弱视组眼轴、等效球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平均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3组年龄、等效球镜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比较(±s)
表1 3组年龄、等效球镜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比较(±s)
注:中度弱视组与对照组比较,t=0.52、1.67、0.41;重度弱视组与对照组比较,t=1.15、2.15、0.81;等效球镜=球镜度数+柱镜度数×1/2
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平均厚度(μm)86.32±12.4287.90±2.2684.91±12.66组别n中度弱视组重度弱视组对照组2015 30眼轴(mm)22.04±0.2121.96±0.3722.11±0.11等效球镜(D)2.66±1.523.84±1.181.02±0.59
人眼底视网膜作为唯一可以用肉眼观察的神经组织,疾病可导致其结构发生细微变化,且肉眼有时不能准确、客观分辨。近年来,OCT的出现及应用为临床工作者及科研人员研究视网膜提供了最佳手段。OCT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视网膜厚度的测量,且能够在活体上进行相对精确测量,其相较于组织病理学技术,具有能够获取精确视网膜绝对厚度、黄斑容积、黄斑地形图等数据的优势,也避免了组织病理学检测过程中对组织的处理过程造成数据失真的影响。OCT检测结果可信程度高,并且适合用于较大样本的活体视网膜厚度相关性研究。袁学双等[3]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比较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形态,为临床术前估计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提供重要了客观依据;晏红改等[4]利用OCT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外核层厚度,发现视网膜椭圆体带、外界膜完整性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因素。OCT技术在当今眼科疾病的治疗、病情追踪、术前及术后疗效评估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目前,对于弱视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但对弱视机制的探讨主要涉及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有研究发现,弱视的中枢解剖学改变主要表现在视皮层眼优势柱的转移、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及外侧膝状体神经元本身的退行性改变[5]。对外周机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视网膜,尤其是黄斑区视网膜的研究。关于弱视患者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是否出现异常,学术界仍有较大争议,暂无统一说法。有研究表明,神经节细胞的减少在弱视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弱视患者因为异常的视觉刺激影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代谢与凋亡,导致神经节细胞厚度增厚[7]。杨晓桦等[8]研究表明,远视性弱视本身不会引起黄斑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结构组织的改变,其厚度无明显差异;KIM等[9]研究表明,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厚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总体趋势为神经节细胞厚度越厚其矫正视力越好;而有研究指出,远视性弱视患者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厚度较正常眼厚[10⁃12]。因此,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青少年比较,中度、重度弱视青少年患者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弱视眼组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较正常眼厚,且随弱视严重程度增加其厚度有所增加,这似乎与KIM等[9]研究结论相矛盾。因为后期治疗、患者复诊等原因,本研究未进一步随访不同程度弱视患者经过系统、规范、全面、个体化的弱视治疗后,弱视眼远期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神经节细胞厚度的相关性。同时,本研究样本量也偏少。因此,关于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黄斑区的改变及其与矫正视力的相关性还需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