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容,方向明,叶文春(绵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四川621000)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导致肥胖人群的大量增加,从而使得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导致的体内代谢紊乱,促使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如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且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是不可逆转的,需要早发现、早干预来延缓其进展,同时通过减轻临床症状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本研究主要聚焦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甲钴胺联合硫辛酸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2017年本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试验组(62例)和对照组(50例)。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患者存在肢体深浅感觉障碍、疼痛等临床症状;(3)临床实验室检查存在神经传导速度受损患者;(4)踝反射减退患者。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颈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管占位、椎管退行性变导致的脊神经症状;(2)肝肾功能减退导致的代谢废物聚集引起的感觉障碍患者;(3)既往发生脑卒中导致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患者;(4)外周血管病变导致的肢体感觉异常患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胰岛素治疗,强化降低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使随机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给予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检查。试验组采用甲钴胺联合硫辛酸进行治疗,硫辛酸(江苏神龙药业有限公司,每次0.6 g)每天1次,甲钴胺[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每次0.5 mg]每天3次;对照组仅采用甲钴胺进行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4 d。
1.2.2 观察指标 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选择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进行测量,在治疗前后测量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应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进行评分,其主要包括:症状评分、反射评分和感觉检测评分。症状评分分为3个方面:足部感觉(疼痛、麻木、刺痛、酸软无力)、共济失调和上肢症状,其中存在症状评1分,正常为0分。反射评分包括2个方面:左右膝反射和踝反射,其中反射消失评2分,反射减弱评1分,反射正常评0分。感觉检测评分包括5个方面:痛觉、温度觉、轻触觉、震动觉和位置觉,其中存在症状评1分,正常评0分。总分0~19分,其中6分来自症状评分,8分来自反射评分,5分来自感觉检测评分。总分大于或等于6分表示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
1.2.3 疗效判断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标准,其中无效为临床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及TCSS评分均无明显变化;有效为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小于5 m/s,TCSS评分下降大于或等于3分;显效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增加大于或等于5 m/s,TCSS评分下降大于或等于5分[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正中神经=0.280、1.714,t腓总神经=0.179、1.960,P>0.05)。见表 2。
表2 2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m/s)
表2 2组治疗前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m/s)
注:-表示无数据
组别 时间试验组(n=62)治疗前治疗后t P--对照组(n=50)治疗前治疗后t P--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2.27±4.9148.55±4.96-3.7390.04332.32±4.7644.37±5.01-3.7660.047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1.56±4.0531.88±4.87-3.7550.04531.88±4.8747.33±4.36-3.7400.046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2.27±4.1246.75±4.03-3.7520.04430.09±3.6943.56±4.01-3.7850.048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1.57±3.9645.58±4.21-3.7810.04932.05±3.3443.36±4.16-3.7840.049
2.2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TC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TC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670,P>0.05)。见表 3。
表3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TCSS评分比较(±s,分)
n t P组别试验组对照组6250治疗前10.56±2.5711.02±3.03治疗后5.12±1.225.79±1.383.4693.6820.0450.047
2.3 2组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后,2组治疗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2组治疗疗效比较[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患者临床表现各异:有些表现为疼痛,在夜间休息时加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有些表现为四肢的深浅感觉异常,如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四肢袖套样或袜套样感觉异常,严重时甚至出现感觉缺失,从而导致肢体的溃疡或烫伤;有些出现四肢肌肉的萎缩,深浅反射的减退,严重时影响行走;有些患者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如腹胀、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等[5]。有文献报道,约20%的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确诊的同时即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年增加[6]。糖尿病确诊5年后其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可达50%[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不可逆病变,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控制其临床症状,延缓疾病的进展,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8]。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重视不够,大多数诊断是出现症状后的追本溯源,此时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往往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复发。本研究认为,临床应为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发现处于隐匿期的周围神经病变,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控制疾病进展。目前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电生理和肌电图检查,所选择的部位主要集中于支配上下肢肌肉的几根较大神经,并选取特定部位检测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9]。因此,本研究选取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致病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导致多元醇通路的激活,使山梨醇和肌醇在神经组织大量聚集,从而导致神经的肿胀、轴突的坏死和髓鞘的崩解;(2)高血糖导致大量产生糖基化代谢产物,其可与神经细胞内的高分子蛋白如微管蛋白等轴索骨架蛋白结合,干扰神经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轴索的变性和萎缩;(3)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细胞血供不足,导致轴突发生变性甚至坏死;(4)高血糖导致体内氧化反应与抗氧化反应失衡,氧自由基大量生成聚集,损伤微血管内膜,导致其增生肥厚进而使管腔变窄影响血供;(5)高血糖导致体内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等[10]。临床上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主要包括:(1)严格的血糖控制,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随机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内;(2)使用硫辛酸清除体内氧自由基;(3)使用甲钴胺补充内源性维生素B12,促进受损轴索的恢复;(4)使用神经营养因子补充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5)使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11]。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肝肾功能的损伤,所有药物联合使用将影响脏器功能,且不能明显提高疗效,故临床需要一种简单有效的药物联合使用方式。因此,本研究选取甲钴胺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但短期联合用药疗效并不优于单药治疗,其原因可能是:(1)治疗时间较短;(2)治疗后马上进行疗效及神经功能的评估过于仓促,可在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再次进行疗效及神经功能的评估;(3)是否可增加疗程来达到最大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但短期的联合用药并不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